立足生态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
----对镇坪县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思考
夏龙玉
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陕南循环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加快镇坪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好陕西“南大门”,必须立足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强调结构、快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把握新形势
高速公路、铁路一旦贯通,镇坪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吸引渝东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打造3小时经济圈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审视镇坪区域发展定位,背靠关中、面向长江,大力发展具有镇坪特色的现代旅游服务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和方向,符合县委、县政府倡导的发展方略。
一是气候宜人,风景秀丽。镇坪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2.1℃,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山有四季、五里不同天”。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山峦相依,碧水蓝天,气候宜人,享有“天然氧吧”、“巴山药乡”、“物种基因库”之美誉,是休闲观光、原始探险、旅游度假、纳凉消暑的胜地。
二是旅游驿站,区位独特。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的鸡心岭,恰好位于现在中国自然地理陆地雄鸡版图的心脏部位,既是西北、西南、华中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又是荆楚、巴蜀和秦文化三大文化的融合地,还是黄河、长江两大经济文化带融汇区和我国南北区域与(中)东西区域的分界线,更是西安-安康-镇坪-大小三峡-张家界绿色旅游热线的重要目的地,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国心”。
三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已发现矿种有34种,钛矿(金红石,平均品位在4.19%以上)储量约63万金属吨以上;有长度在1公里/流域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沟河2742条,人均占有优质冷水量1.76万立方米,是大鲵最佳适生区;名贵稀有树种多(国保32种),有称为“活化石”的珙桐3000余亩;野生动物多(国保42种),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驯养基地,人工驯化、活体取香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中药材种类多(480多种),属全国四大药带之一,建有中药材标本馆。
四是持续发展,基础牢固。山大、沟深、河多的鲜明个性,决定了镇坪农业发展的立体性和多样性特征,历届县委班子立足县情实际,抓住县内优势资源,保证决策的连续性、政策落实的持续性,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全县农业资源正加速形成新的经济优势。以生猪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雏形已形成;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来了动力;水电开发项目的陆续建成为大面积冷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空间。
二、理清新思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确把握好未来发展机遇,就应提前做准备、下功夫,按照发展方向和目标,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发展。从镇坪实际出发,应该打造一批有品牌的景点景观、做好山水两篇文章、着力推进三项建设(现代产业建设、城乡一体建设、社会建设),全力打造绿色、包容、灵动的美丽镇坪。
(一)打造镇坪名片。化龙山、鸡心岭、中华珙桐等都是镇坪的特色,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就必须打造独具镇坪特色的不可复制的“名片”,用镇坪的特色吸引人,让游客记住镇坪。旅游景点重点打造“化龙山――探险运动游”、“鸡心岭――国心爱国游”、“三道门――休闲度假游”、“药王山――山水药林游”、“天生桥――七夕情侣游”、 “盐马古道――巴蜀盐文化考证游”、“林麝人工驯养、植物活化石珙桐等珍惜野生动植物观赏游”、“革命老区红色游”等名片,土特产品方面重点打造镇坪富硒腊肉、玉米、洋芋、萝卜、乌鸡、腌菜、豆鼓、蜂蜜、包谷酒、五味子、猕猴桃饮品等名片,药材方面重点打造黄连、玄参、党参等名片,苗木方面重点打造珙桐、紫荆、红豆杉等名片。
(二)做好山水文章。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的镇坪,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居规划、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其最重要的使命,山更青、水更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天保人工造林工程,巩固16.59万亩退耕还林成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110.28万亩集体林找到“保护伞”,提升210万亩森林保有面积质量,建好百里绿色长廊,提高县城、集镇、重点村居住区绿化面积,通过保护性开发,形成支撑农民增收的特色林业产业,把镇坪的山变成“生物基因库”、“制氧机”和农民的“钱袋子”。开展水资源调查,制定107.4公里南江河干流、27条一级支流保护利用规划,深入推进小流域治理,科学治水、用水,把分布在山间的24218亩水域保护好,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打造“南江水产”品牌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做好山水两篇文章,形成以山护水、以水育山的山水和谐局面,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推向“人、山、水合一”的境界。
(三)推进三项建设。以先进的理念、包容的胸怀、良好的环境、务实的作风、果敢的勇气,全力做好打基础、利发展的大事,推进产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建设,向“民富县强、文明和谐新镇坪”目标迈进。以产业建设为核心,加快规划建设镇坪县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务实推进生猪“一县一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魔芋等特色种植和林麝、大鲵、乌鸡等特色养殖。以城乡一体建设为重点,按照“重视路网、市政配套、功能拓展、多点融合、彰显特色、宜居宜业”的要求,全力推进县城“一体两翼”建设,以207省道、平镇路和通乡油路为轴线,重点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轴点加大村镇建设和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实现县城聚集3万人、集镇社区居住3万人的目标。以社会建设为动力,把群众最关注的利益问题作为第一信号,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形成加快镇坪发展的动力。
三、发展新产业
重新审视发展环境,依据多年产业发展实践,全力建立“猪--沼--园”和“林--菌--苗”两个循环产业体系,形成生猪“一业”主导,中低山猪沼园、中高山林菌苗、河(库)边冷水鱼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模式,融观光、休闲农业于一体,使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为条件、融合发展,构建符合镇坪特色的现代工农产业发展体系。
(一)把生猪作为“立县之业”,走“猪沼园”循环发展路子。镇坪生猪产业己具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在持续推进中,要继续强化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突出设施能力、良繁体系、疫病防控、龙头企业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破解生猪产业中的良繁和资金“两大”瓶颈制约、疫病和市场“两大”风险考验,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在配套抓好沼气建设的同时,发展高山洋芋、萝卜为主体的绿色蔬菜园区建设,打造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构建特色立体林业,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随着林业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要围绕“一山一景观、一沟一特色”精心规划设计。要结合中高山循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改造和新建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林特经济园和以生漆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原料基地,积极开发林下种药(魔芋)、林花养蜂、林间五味子、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打造诸如板栗沟(园)、核桃沟(园)、猕猴桃沟(园)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形成“林、菌、药(芋)、蜂、苗”循环发展模式。
(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发展冷水养殖。冷水资源是镇坪的一大优势,开发优质高效冷水鱼养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高效产业。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发展中保护水质”原则,着力保护好野生渔业资源,充分发挥镇坪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品种优势,紧紧把牢生态渔业的发展方向,以渔业养殖户为重点,高起点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发展网箱养鱼和冷水养鱼,重点整合大鲵种鱼资源,加快大鲵繁殖速度,尽快形成流域规模养殖。
(四)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接二连三”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现阶段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所突破,必须着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用工业化的现念、工厂化的形式经营管理。要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重专大户,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培育、开发更多更好持色产品,打造知名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直销店,到超市设立专柜,促进农产品销售。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作用,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开发模式,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稳定的收入。
四、培育新农民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人,这就要下功夫培育新农民,使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一是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注重学校教育和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农民专业技术人才,适应“三项建设”需要;二是要把大户培养成农业企业,推动产业大户由家庭经营型向雇主经营型再向公司经营型梯次演进;三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专业化、合作化的道路。当前,我县构建各类特色产业合作组织的条件已经具备,县镇政府要及时加强引导和指导,使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增强市场话语权,降低经营成本,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可探索同一特色产业形成 “一县一社”、“一镇一社”或县镇村三级联合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把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利益分配、疫病防控及日常管理承担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平利益机制,把专业合作组织建成产业组织和管理整合组织,使政府优势、公司优势、基地优势转化为产业的竞争优势。
五、营造新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招商引资、工商资本下乡新环境,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双赢。一是创优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激励全民创业热情。加强引导支持,强化教育培训,着力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消除制约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和进城入镇创业;引导有资本、有技术、有市场的外出务工农民不拘形式回乡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办农业企业。二是着力构建良好的投资大环境。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瓶颈,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发展理念。利用外出招商,举办招商洽谈,商品展销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把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到位,把特色资源、品牌推介到位,拉动投资。三是研究制定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登记等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建设原料基地,不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市场,使农业产业成为工商资本自愿、踊跃投资的优选产业。
六、建立新机制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政策措施,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保障。一是落实责任包抓机制。按照“一个产业项目、一名领导主抓”的责任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单位)包抓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示范园和“一村一品”建设任务,以此推动产业规模扩张、水平提升。二是健全激励奖扶机制。特别是对特色产业各市场主体,应全面承担日常管理、技术服务、发展方略和市场营销,各级政府视完成情况、达到标准要求的结予奖励和扶持。三是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加强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和“土专家”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四是建立抓点示范机制。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典型,抓点示范,力争乡乡出经验,村村出典型,行行出成果。五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把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产业发展第一线,推行个性化考核。以实绩论英雄,谁把农民组织起来谁就是好汉,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就重用谁。(作者:镇坪县委农工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