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二期 > 正文内容

发展大鲵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2012-01-12 09:35 来源:
字体大小:【

发展大鲵产业  打造特色品牌

--对镇坪县大鲵产业发展的思考

王永国

镇坪是大鲵生存的主要栖息地,研究和突破大鲵驯养繁殖技术,将对全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产生新的重大影响。截止2011年7月,全县实现渔业产值1600万元,其中大鲵产值1300万元,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一、发展大鲵产业的现实条件

从县情出发,立足大鲵特色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快培育壮大大鲵产业,具备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一)具有大鲵养殖的适生环境。境内山峦迭宕、沟壑纵横,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86%,硒含量高,淡水资源丰富,共有河沟2742条,河流密度为1.82条/平方公里,干流南江河长107.4公里,年径流量10亿立方米以上。人均占有水量1.76万立方米,是全省平均占有量的11.2倍。全县河流水质属软质水,有机耗氧物质少、无污染、溶氧丰实,野生渔类资源较好,是全国大鲵四大原产地和适生区之一。

(二)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镇坪高度重视以大鲵为重点的渔业产业发展,成立了渔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镇坪县渔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镇坪县渔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镇坪县渔业管理办法》和《禁渔令》,初步规划了曙河、大小榆河、干洲河、小河、友谊沟、浪河、百人沟等大鲵原生态养殖保护区。镇坪县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镇坪县南江渔业有限公司2家大鲵繁育养殖基地投资均达500万元,经省水利厅水产养殖专家鉴定验收,颁发了《大鲵驯养繁育许可证》,其中镇坪县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了由农业部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核发的《经营利用许可证》,大鲵人工仿生态繁殖技术已经基本掌握,养殖标准化、精细化程度走在全市前列,初步形成了集繁育、养殖、救护、科研为一体的大鲵驯养综合示范点。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化、标准化的大鲵养殖示范点7个,另有3个大鲵养殖场正在积极筹建,已建成年繁育鲵苗5万尾生产能力的人工繁育基地2处。全县共养殖亲鲵1000尾、幼鲵1万余尾,发展散养商品鲵20余户,完成渔业基础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7000余人。

(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大鲵含有胶原蛋白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对滋补人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有奇效,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被视为高档名贵滋补品,近期价格至少在3000元/公斤以上。同时,大鲵还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能润肺养肝、补气通血,对贫血、痢疾、霍乱、麻风等有显著疗效。大鲵富含金属硫蛋白,能有效清除人体内有害自由基和解重金属中毒,被称为人体“保护神”和“清道夫”。鲵皮治疗创伤有奇效,取皮贴伤口,愈合快,不留疤痕,加工成药膏,是治疗二级烧伤的特效药。经深加工形成的生物制品,在我国营养保健品市场中,也将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把大鲵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无疑是镇坪的最佳选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受大鲵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影响,认为人工驯养、买卖大鲵是违规行为而不敢养,既使有养殖,规模也很小;二是政府缺乏规划和引导,大鲵养殖处于农户自发养殖的无序状态;三是规模化、规范化的大鲵驯养繁殖基地较少,导致苗种来源困难;四是由于政府没有资金投入,民间资金投入小,导致养殖不集中,规模小;五是由于养殖技术落后,服务水平跟不上,养殖产量较低;六是无专供大鲵养殖的饵料鱼基地,大鲵饵料供给无保障。

二、突出重点,做大做强大鲵产业

目前,镇坪大鲵产业正处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按照“有步骤、有重点推进”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保护;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坚持运用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引领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不断推动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科学规划是重点。将大鲵产业发展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予以突破,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县大鲵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又一重要产业。围绕这一定位,科学编制发展详规,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高效、生态、品牌”理念,以大鲵驯养繁殖为重点,着力打造“镇坪大鲵”品牌。在发展途径上坚持以科技为动力,注重保护与发展并举,高起点引进和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并结合生态旅游和城郊农家乐,建设集大鲵驯养、餐饮、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在发展重点上,按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搞好野生资源的保护,确定几条原生态河流,划定大鲵保护区,管住种源,走仿生态繁殖和自然繁殖相结合的路子,促进大鲵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大鲵人工繁育养殖规模达到年产鲵苗2万尾,培育扶持大鲵养殖专业村30个、养殖大户300户,发展散户养殖3000户,养殖大鲵3万尾以上,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二)建强发展基地。目前,全县已有大鲵生物科技公司和南江渔业公司的两处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其理论生产能力已经达5万尾,但实际养殖量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在亲鲵规模、繁育技术、成活率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把这两处基地建成全县的示范基地。并以此为基点,将散落在个人手中的大鲵通过换鲵苗或鲵苗分成等合理方式归集到两个大鲵繁殖基地,确保亲鱼数量。依托养殖基地,着力建成渔业先进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渔类疾病防治中心,夯实渔业生产向产业化转化的基础。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全县着力培育20—50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商品鲵养殖大户,推动大鲵养殖上规模、出效益。

(三)创新发展机制。结合县内大鲵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大鲵养殖优惠政策和发展办法,激励大鲵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培植大户,扶持龙头促进大鲵养殖快速发展,实现由点到面,捆绑式辐射发展。成立镇坪县大鲵养殖合作组织,解决苗种供应、市场销售、生产技术、疫病防治和资金信贷等问题,实现养殖场变景点、变休闲旅游区的目标。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在基础设施、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增殖放流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大鲵产业快速发展。

强化举措,力促大鲵产业快速发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政策法规,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消除思想顾虑,使全县上下都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行大规模驯养、企业化经营才能达到保护野生珍稀动物的目的。

(二)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建立大鲵养殖发展基金。县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大鲵养殖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大鲵养殖发展的基地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养殖贷款贴息、技术培训、表彰奖励等。二是探索建立金融资金支持大鲵养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金融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大鲵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联贷和组建担保公司等有效方式,解决农户养殖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大鲵养殖多元化投资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养殖户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广泛吸引科研院校、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激活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大鲵养殖产业,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强化项目支撑。各部门要积极利用好中省市各项投资扶持政策,结合部门实际,申报大鲵产业发展项目。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大鲵产业,按照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利益体,形成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三)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部门服务。水利部门要通过邀请专家讲课、组织养殖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养殖户养殖水平和疫病防治水平。二是强化企业服务。依托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通过合同约定,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三是发挥协会作用。通过协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引导农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是加强检疫力度。建立大鲵病害疫情监测制度,制定防治预案,及时控制和扑灭病害的蔓延,减少养殖损失。五是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科研院所、周边市县养殖户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大鲵养殖繁育技术和病害防治防控能力。

(四)加大市场服务。一是探索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培育大鲵饵料鱼养殖基地,大鲵提供安全、充足的饵料供给保障。二是加强行政管理。按照农业部“四证一表”要求,对大鲵的捕捉、运输、经营利用、驯养繁殖各个环节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走联合经营、统一办证、分级管理、规范运作的路子。三是推进产品深加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加强与科研部门、其他企业的横向联系,推进大鲵食品、药品、美容、保健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价值,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者:镇坪县委常委、副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