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美丽西河

2011-12-16 10:00 来源:
字体大小:【

 

 依托资源优势  建设美丽西河

中共西河镇党委  西河镇人民政府

西河镇地处平利县最北端,素有平利北大门之称。东与兴隆镇接壤,南与城关镇相接,西邻老县镇,北通汉滨区坝河镇,平旬公路贯通全境,平均海拔400,是平利县海拔最低的地方。全镇总面积70.5平方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共337310277人。“十一五”期间,该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建设富裕和谐西河为目标,坚持“两业突破,四大建设”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狠抓落实,

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2010年末,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1680元提高到4060元,增长了2.5倍。

2011年是“十二五”的启首年,该镇党委、政府从长远发展出发,依托资源优势,抓重点、攻难点、培亮点,拼全力,求突破。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1133的工作思路,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坚持蚕桑产业率先突破不动摇,着力抓好集镇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统筹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全力促进西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女娲故里—平利北部的一颗正在闪亮升起的明珠镇。

打造精品蚕桑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农村工作全局。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民众创造更多的价值,带动当地农户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一直是西河镇党委、政府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西河镇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了植物生长的多样性,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优越的地理优势,肥沃的水土资源和温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西河是一个农业乡镇。西河有着悠久的兴桑养蚕的历史,蚕桑产业是西河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

近年来,西河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发展契机,按照“低潮抓发展,高潮见效益”的工作思路,以东坝蚕桑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不断夯实基础,努力扩张总量,全力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步伐。然而由于近几年市场价格不稳定,又是“千家万户”零散式经营,产业效益仍然比较低,群众兴桑养蚕的积极性逐渐消退,出现了砍桑毁桑现象,原有的产业面积逐渐缩小。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西河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决定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引进龙头企业,走“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2010年,该镇引进县龙头企业众鑫茧丝公司落户西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力协助众鑫茧丝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高效密植蚕桑精品园600余亩。并积极培育和引进养蚕大户对产业资源进行反包倒租的发展模式,使得产业园“化整为零”集中到产业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实现产业园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该镇党委、政府以灾民安置区为中心,夯实产业基础,每年规划新建桑园1000亩,并对原蚕桑产业园进行全面的深耕施肥、除草刷白等园间管理,保证现有桑园规模面积和质量水平;大力扶持养蚕大户建设养蚕工厂实行规模化养殖,全面推广小蚕供育、大棚养蚕和方格簇使用等技术,增强蚕农科学养蚕能力,不断提高蚕农养蚕效益。目前,该镇桑园面积达7000余亩,养蚕户1660户,年发种量达6500余张,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近千元。从良好的发展态势上来看,西河蚕桑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兴桑养蚕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养蚕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增长。在未来五年,西河蚕桑一业率先突破的发展目标将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必将推动西河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好特色品牌    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回归自然,体验乡村、分享文化”的乡村旅游成为更多旅游者选择的一种休闲文化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西河镇海拔最低处只有280,地貌主要特征是“一山两河三条沟”(即伏羲山、水田河、坝河、磨沟、五郎沟、石梁沟)。坝河横贯西河境内,流长10余公里,全镇河流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并有投洞子、西坝两座水电站。河流两岸树木葱郁、翠竹掩映,河水清澈见底。丰富的水资源使之西河旅游业有了“一线五点”的乡村旅游特色,即平旬公路一线贯通,龙鼻子、西河漂流度假村、娘娘庙、迷魂谷、葫芦岛五点呈现,西河成为水上漂流的极好去处,是休闲及人文旅游的最佳场所。这里一幅幅山美、竹翠、水清的田园风光得到各地游客青睐和喜爱,也是陕南乡村旅游胜地。据考证,西河魏家坝还是新石器时代仰韶型文化遗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遗址是认知平利史前文明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西河漂流旅游线上的核心景点,遗址的发现为西河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

近年来,西河镇党委、政府在挖掘传统人文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县委、县政府构建“三大经济体系”和建设“西北最美丽乡村”的要求,把发展的眼光定位在该镇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上,力求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以“仰韶文化遗址”为基点,以“西河漂流”为品牌,紧紧抓牢乡村旅游开发这条主线,从而逐步形成小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模式,促使乡村旅游成为西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0年,为提升西河的对外知名度,西河镇党委、政府引导业主投入资金,又对西河漂流度假村全面改造装修,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集餐饮、娱乐、观光、休闲、漂流等五项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亮点,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在未来五年中,该镇党委、政府还将不断开发西河漂流旅游线上新景点,将集镇新村建设、高效产业园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坚持用“景观的概念建设新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进一步完善东坝村高效蚕桑产业示范园修建人行道,排水渠等配套设施建设,并新开发建设娘娘庙,三神殿观光景点。积极推进西坝旅游新村建设,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规划在该村水田和平地发展蔬菜产业,在坡地发展林果产业,完善乡间林道等配套设施建设,能让游客领略乡村风光的同时,也能品尝绿色有机林果,使该镇乡村旅游更具有特色。随着西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使得原本隐藏在女娲山脚下的西河逐渐被人知晓,逐步走出平利,走出安康。乡村旅游也将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集镇新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举措,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逐渐将眼光聚集在自身的居住环境上,特别是20107.18洪灾之后,这种意识更为强烈。为了不断缩小城乡差别,西河镇党委、政府根据本镇实际,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规划建设集镇新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镇新村建设水平,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集镇新村建设中,该镇按照“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安全避险、有利发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通过多方争取项目,科学规划设计,统一建设风格、统一建设图纸、统一施工质量、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镇新村建设水平。在集镇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集镇配套设施建设,对现有集镇实施水、电、路整体改造,实施公路和人行道分离,街道实现硬化、美化、亮化。并进一步完善集镇服务功能,在集镇修建3500平方米的绿色休闲广场,让农村群众也能感受到城市化的休闲生活。同时,不断修改完善集镇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制定鼓励措施积极吸收能人大户到集镇建家兴业,快速膨胀集镇人口,促使集镇真正成为西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新村建设过程中,镇党委、政府抢抓陕南移民搬迁和扶贫连片开发的政策机遇,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组织群众逐步实施梯次式搬迁,有序推进农民建房由分散转向集中,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未来五年中,全镇将努力实现集中搬迁安置群众达到3000人以上的目标。

现走进西河,处处是青翠茂盛的桑园,旖旎的水上风景,横跨东西二坝的水泥大桥,漂亮整齐的徽派民居,宽阔整洁的乡村大道都会使你惊讶西河这几年的变化。这些变化缘于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缘于镇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缘于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意识的增强,这是西河今后发展的基石。

 “十二五”期间,西河镇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精品蚕桑产业,持续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全面推进集镇新村建设,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使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同时,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项惠农政策,全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在未来的五年中,西河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将会全面落实好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把实现西河跨越发展作为己任,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把西河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