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建旅游大镇促城乡融合

2011-12-16 10:05 来源:
字体大小:【

建旅游大镇  促城乡融合

中共长安镇党委  长安镇人民政府

长安镇位居秦头楚尾,是历史上有名的边关古镇。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543820568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建设陕南生态经济强镇为目标,坚持实施茶饮产业化主导发展,加快城镇化促进发展,提速环保工业加快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发展,提升旅游服务业承接发展,奋力打造“陕西最美丽的乡村”。全镇现有茶饮产业园1.6万亩,“女娲银峰”系列名茶两度荣获“中茶杯”一等奖,绞股蓝茶饮品广受青睐;10里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带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30万吨铅锌选矿厂等重点环保企业顺利建成投产;省际中心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集镇建成区总面积约26公顷,常住人口5500人,镇区内产业园茶香四溢、民居群整齐划一、农工商齐驱并进、旅游业方兴未艾……2007年被命名为“陕西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示范镇”,200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镇。

当前,长安正面临着安平高速路、省级重点镇(景区)相继启动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镇上下将立足优势,抢抓机遇,按照“做强生态旅游、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坚持农业产业化、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来建设和发展4A级景区重点镇,通过5年分阶段、有次序的建设开发,基本建成长安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实现一二三产良性互动,带动城乡优势资源互补,从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长安镇城乡全方位融合。

 

率先打造茶文化博览园

 

集种茶、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为一体,抢抓机遇、精心打造和着力建设“茶文化博览园”。一是抢抓现代农业园区及千里绿色长廊建设机遇,按照“建成一片、连成一线,生产发展、生态观光、科技示范”的发展思路,以10里万亩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为重点,加大农业资源流转,实行集中规模经营,大力实施308省道沿线水田和南北二山高效茶园建设,再建精品观光茶园11920亩,培植茶饮龙头企业18家,实现茶饮综合产值3亿元。二是以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契机,根据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建设要求,兼顾生态观光的效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高点起步,对茶饮产业精品园基地进行“山、水、园、林、路、渠、景”综合配置。三是合理布局建设几处自采园和自制车间,支持和倡导游客进行采茶和制茶活动,通过参与式旅游体验田园劳动的愉快,陶冶人的情操。四是组建专业的茶艺表演队,通过观看茶艺表演、听唱茶歌、品茗论道等高雅文化活动,宣传地域特色文化。

 

配套跟进旅游休闲服务

 

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拉动社会及民间投资,配套打造镇区外围景点,加快推进西岱顶道教圣地、关垭子秦楚古长城遗址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精心打造“遗址文化公园”。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加快重点镇(景区)接待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坚持“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同步发展,逐步配套茶圣中心广场、东西入口广场、夜景、水街、滨河路、翠玉桥、茶诗塔、茗饮流泉等景观景点,重点建设1处商务中心、10座茶庄、50户农家客栈、1处大型茶叶商贸集散综合市场和1-2家旅游商品购物商场,快步跟进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服务功能,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使游客在“游山、玩水、赏园、听歌、品茗”中体验长安生态游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把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统一起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条件,提升发展旅游、融合城乡的能力。一是全面优化交通环境。按照“一线一横四纵,景区、沿河步道补充”的重点镇(景区)道路规划,重点实施临街主干道维护与整修,加快推进滨河景观路、次干道建设,逐步配套茶园步道新建。同时,全力配合安平高速路援建,积极争取西岱顶景区道路建设,创建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络。二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积极推进河流治理、供水管网、排污工程、垃圾处理、电网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步推进,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加快实施小流域治理及荒山造林,推进重点区域绿化治理,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旅游等资源,持续改善镇内生态环境。

 

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为带动,加快“一镇两区十村”建设步伐,推进长安集镇、社区、新村与平利县城的一体化融合,着力打造平利县城副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一要完善特色集镇功能。按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加强集镇设施配套,完善集镇功能,强化综合整治,加强集镇美化、亮化、净化,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集镇,不断提升集镇综合示范水平。二要加快社区新村建设。以高源、千佛洞为重点,到2016年建成安全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文明富裕的新型社区2个;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农村沼气等项目,集中实施观光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徽派民居、基层组织和文明新风六大建设工程,新建、提升新农村10个。三要推进农村人口转移。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群众向县城和集镇集中,支持鼓励流出土地等农户到产业园区集中安置,有序推动农民梯次集聚转移,力争到“十二五”末,镇内群众全部集中到城镇、社区及重点新村居住。迁移农户的土地及其他资源可采取流转或入股等形式,实行市场运作的方法,规模发展茶饮产业,合理壮大环保工业,综合开发生态旅游,为迁移农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民转型创造条件。同时,保障定居落户的农户在户籍管理、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税费减免、惠农政策、社会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全方位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