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011-12-19 10:10 来源:
字体大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平利县扶贫开发局

 

平利自2002年被国家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全县围绕长安、广佛、大贵、洛河四大坝子,按照“建基础、兴产业、扶龙头、提效益”的建设思路,共投入财政资金5433.7万元,先后建成了长安河、石牛河、冲河、普济寺、太平河、黄洋河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形成了“川地田园化,坡地园林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产品绿色化”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目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我县农业转型升级。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1、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十年来,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8.1万亩,新修渠道110千米,埋设管道35千米,修建蓄水池173口,建拦水坝34座,修建河堤18.6千米,新修机耕路58.2千米,梯田梗76.5千米,营造林1.3万亩,培训实用新技术26项,培训项目区群众20000余人次。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有效解决了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桥涵闸配套”的建设要求。对河边、沟边的农田进行溪流护岸,使基本农田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田间机耕路、梯田梗的相继完善,为推动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保障。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后,排灌方便,渠道畅通,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适宜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为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首先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围绕全县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全力抓好主导产业建设。十年来,在农综项目区共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6万亩,其中:高效茶园1.5万亩,绞股蓝示范基地0.8万亩,桑园综合经营示范基地0.3万亩,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产业效益明显提升,亩产值已由过去的不足千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其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土地流转,鼓励和扶持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到项目区建立基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近年来围绕我县茶、桑、畜三大主导产业,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071.7万元,扶持培养出了以女娲茗茶有限公司(茶叶)、百草堂有限公司(绞股蓝)、众鑫公司(蚕桑)、兰新公司(养猪)、盛丰源公司(养猪)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吸引了正大集团、北医大、女娲汉水、凤凰茶叶等一批外地企业到项目区投资发展。截止2010年底,农综项目区产业园共有5.9万亩流转到大户和龙头企业手中,占到项目区总土地面积的69%,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企业化经营。

3、加快农村面貌改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实现了“农田方格化,田园林网化,渠道防渗化,道路硬质化,布局科学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路渠配套,阡陌纵横,徽派建筑与高效精品产业园交相辉映,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有机统一,提升了新农村的品位和档次。现在,中坝、中原、普济寺、儒林堡、香河等村已初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轮廓,高峰村、龙头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这为我县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的支撑,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更具特色,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稳步提升,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具体做法。

1、科学规划,为现代农业打好基础。

在项目实施中,结合我县“土地贫瘠、地形崎岖、洪涝灾害频繁”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由县农综办牵头,组织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项目镇村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反复论证,听取群众意愿,提出了“治水保土、治山保水、产业增收、改变村貌”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修筑河堤、沟道治理、植树造林等项目建设,解决好河边、沟边农田易受洪水冲毁问题,确保群众春种秋收;通过修筑拦水坝、配套排灌渠道等项目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水源和田间排灌问题,实现旱涝保收;通过实施机耕路、梯田梗等项目建设,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技培训、高效作物示范等项目建设,解决好项目区群众使用适用新技术的问题,提高群众科技素质;通过发展主导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通过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问题。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的实施,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打好了基础。

2、整合资源,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农综项目取得更大成效。我们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按照项目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计其功、优势互补、合力开发”的原则,每年捆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上千万元,集中用于项目区,对农业基础设施、村组道路、村容村貌、主导产业、生产生活条件进行同步建设。资金的捆绑使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质量,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示范基地,迅速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更好地展现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

3、扶持龙头,培养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我们根据县情,始终把项目区主导产业建设作为农综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奋力推进项目区农业转型升级。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1071.7万元财政资金,对茶、桑、畜三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通过积极宣传、效益比对、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一是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投身产业建设的主动性,建设集中连片的主导产业基地。二是通过政策激励,优质服务,引导项目区内的土地和产业园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聚集,扩大产业规模,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长安项目区是我县2002年、2003年、2006年三个年度建设的项目区,如今该项目区99%的产业园都流转给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高效茶园的亩产值高达万元,是建设前的10倍以上。城关的龙头、普济寺项目区,广佛的太平河项目区,大贵的后湾、儒林堡项目区,在项目完成之时,即有女娲茗茶、北医大、女娲汉水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入驻项目区。迅速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主导产业的发展步伐,使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迈出了一大步,名符其实地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4、城乡统筹,促进项目区和谐发展。

近年来,我县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为基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7.18灾后重建和陕南移民搬迁等政策的有效落实,将项目区纳入“一城十镇百村”城乡布局规划范畴,按照城市化标准进行建设,逐一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使附近村组的高山群众迅速向农业综合示范区聚集,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群众充分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通过城乡统筹,项目区建设有了更为充足的资金来源,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项目区内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使山区农业县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化又更近了一步。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吸引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实行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显著地提高了土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同时,也使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转变思想观念,进城入镇,外出经商务工,进厂做工、就地服务于龙头企业,从事第三产业,实现收入快速增长。最终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为目标,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为:投资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4万亩,扶持发展高效产业基地5万亩。

土地治理项目区以洛河坝子、西河坝子和秋河坝子为主,涉及3个镇的15个行政村,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挖衬砌排灌渠道40公里、埋设输水管道工程25公里、修建小型蓄水工程30处、建设沟道治理溪流护岸堤防15公里、修建机耕路40公里、修建梯田埂40公里,营造林0.5万亩,示范推广高效经济作物1万亩,技术培训10000人。

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择优扶持茶、桑、畜、药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5家以上,发展无性系高效茶园基地1万亩、特色绞股蓝基地1万亩、多倍体高效桑园基地1万亩、名贵中药材基地1万亩和建设1个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