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期 > 正文内容

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促进平利经济腾飞

2011-12-19 10:19 来源:
字体大小:【

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促进平利经济腾飞

平利县工业经济局

     平利县地处陕、鄂、渝三省交汇处,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平利县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大招商、招大商”为理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着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使平利工业质量、规模和效益快速提升,成为全市重点工业强县。

一、“十一五”全县工业发展情况

过去5年,平利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规模企业总数由“十五”末的9家增加到30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8家);工业总产值是“十五”末的4.3倍,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412435调整为2010年的284428;“十一五”期间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5亿元。

二、“十二五”全县工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以园区化为承载,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区域重点突破;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筑建材、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六大支柱工业,积极扶持电子信息及旅游产品开发等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我县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8.2%;工业增加值达到25.5亿元,年均增长22%;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50%以上,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左右。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强县建设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全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实行行政公示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和行政审批代办制;三是搞好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三乱”等问题,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四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力度,清理并取消各行业中阻碍商品流通的制度规定,放宽市场准入;五是按照统一、精简、务实、高效的原则,完善政务监察制度,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力推动各部门主动服务的意识,提升部门的服务水平,建立运转协调、办事高效、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切实营造适应工业发展的新环境,打造招商引资“洼地”。

2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凸显园区工业的主导作用和主流作用是发展工业的有效途径。一要高起点、高水平办好陈家坝和老县两个工业园区。利用园区土地丰裕、项目增量空间大、有一定产业基础、配套完善、运输便捷以及园区特色明显、综合环境优良等有利因素,积极筹措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带动,促进园区工业实力迅速壮大;二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搞好园区建设。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园区功能互补、项目互动机制,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大工业园区格局。三要提高绿色门槛,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据园区产业聚集规划,逐步调整已入园企业产业布局,入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要逐步达到每亩100万元以上,禁止高危高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入园,限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下、技术含量偏低、档次水平不高的项目入园。四要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园区“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机制,提高园区办事效率,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3、对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在大力发展茶、桑、畜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县农业主导产业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品精深加工工作力度,延伸农业产品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按照全面推行节约型、环保型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利用率为基础,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重点推进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产业链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高、环境优美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4、完善工业强县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完善领导帮扶责任制。制定出具体帮扶方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扶持优势企业扩大投入、做大做强。三是完善工业考核奖惩机制。全面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以骨干企业培植、新增投入、新产品开发、安全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质量考核体系建设。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