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一颗璀璨靓丽的明珠——七堰新型社区

2012-01-11 16:19 来源:
字体大小:【

    20107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导致汉滨区大面积遭受洪涝灾害,山地滑坡泥石流毁灭了许多农舍村庄。40多万方立方米的泥石流一泻而下,使大竹园七堰村一组22户,78间房屋瞬间化为乌有, 12人死亡,17人失踪,水电路基础设施全面瘫痪,群众财产损失严重。

巨大的灾情迅速传到省内外,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市委书记刘建明、市长方玮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迅速抵达洪灾一线,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安排部署群众生产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场决战生产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战役就此打响。

    如何应对山地暴雨地质灾害,永久解决山区群众安居乐业问题,成为区委、区政府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和深思熟虑,区委、区政府迅速组织实施了异地整体搬迁安置七堰新型社区建设工程。灾后短短一年时间一座崭新的具有现代城市化风格的七堰新型社区已屹立在距泥石流原址5公里的新铺村,75户“三无户”或倒房户彻底告别了灾害恐惧,住进了宽敞明亮现代化的别墅式居所。 在新落成的七堰社区A区,“八方支援情意长、七堰人民谢党恩”的大红对联在青瓦白墙的映衬下,分外惹眼,刚搬进来的受灾群众挂着幸福的笑容忙里忙外。已竣工的社区住房都是两层联排小楼,每户面积为120多平方米,上下水齐全,有前后两个露台和一个小天井,每层都有卫生间,房前屋后的绿化带和社区的小广场正在施工中。走进七堰新型社区,看到的是一排排漂亮的白色徽派小楼房;看到的是山清水秀的生活环境;看的是人们欢天喜地的新面孔;看到的是人们正鼓足干劲搞产业,谋发展的新景象……

在灾害中迅速掘起的七堰新型农村社区犹如一颗靓丽的明珠镶嵌在大巴山深处,成为七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七堰模式、七堰建设速度、七堰建设的成绩也迅速传向国内外,中央电视台、凤凰网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使七堰一跃成为陕南山地移民大搬迁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的典范。是什么力量让七堰人在经受了2010年“7·18”特大洪灾的毁灭性重创后,迅速走出阴霾、走出剧痛、走向重生?

 

              审时度势,实施异地整体搬迁

 

    由于七堰村地处陡坡地质疏松区,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为了彻底解决群众生存居住的长治久安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省市区高度重视,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查看,决定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出发,实施整体异地搬迁,就近建设大型城镇化社区,集中解决灾区受灾户和周围四个村的山地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安置800余户,5000余人,分三期建设,由汉滨区委、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20115.1前完成第一期,75户受灾户房屋建设实现灾民全部安置,2013年前完成全部社区建设任务。

 

                 科学规划,超前定位跨越发展

 

    为彻底解决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委、区政府运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以陕南移民大搬迁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集中采用统规联建移民搬迁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区上聘请省市地质、规划院等专家对社区选址、总体规划、建设方式、户型设计等方面进行实地勘察设计,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规划论证。通过论证,选择在地势平坦、邻近集镇、交通方便的新铺村规划建设七堰社区。社区规划总面积1平方公里,建成后可容纳800余户5000左右人口,项目预计总投资1.6亿元。第一期规划建房88户,重点安置去年四个村受灾严重的75户三无户和倒房户;第二期规划建房312户,主要安置周边四个山地滑坡村部分房户和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户;第三期规划建房400套,依托市场运作,带动周边群众进社区居住。目前,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三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同时配套建设了街道、给排水、路灯、电力、绿化、堤防等相关基础设施。幼儿园、农贸市场、医疗、文化广场、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机构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2013年前,一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和谐安乐的新七堰将全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了确保规划的实施,区委、区政府组织成立了区主管部门、镇、村三级共同参与的七堰社区园区建设管委会,制定了“以人为本、注重特色、统一规划、统规联建、分步实施”的 “20字”工作方案,提出社区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户型布局,统一外观风格,统一建设管理的“四统一”方针。对拟搬进社区建房农户,在遵行四个统一的前提下,书面向社区建设管委会申请,村组公示无异议后,由社区建设管委会审批。社区建设管委会采取公开招标,确定有资质的工程承建单位,确保建筑质量和进度。

 

                 落实政策,实行项目资金倾斜

 

    为解决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紧缺问题,在鼓励农民自筹资金的同时,区上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对七堰社区建设倾斜扶持。一是整合民政、扶贫等区上主管部门农民灾后重建、移民搬迁扶持资金。通过整合,倒房户可领到民政部门的灾后重建补贴款1.7万元,符合贷款条件的重建户还可以申请3万元以内3年期政府贴息贷款;对统建或联建多层楼房,实行套房安置的受灾户,区财政再补1万元;对有人员死亡的“三无户”入社区建房再补1万元;对进入社区按照统一标准施工上线建房的受灾户再补助一定建筑材料和5000元的宅基地平整补助。几项合计,受灾户最多可获得7万元左右项目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部分受灾户建房资金短缺的难题。二是积极争取农、林、水、电力、交通等各涉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落实捆绑扶持政策。三是利用整合结余土地,在政府主导下探索走市场开发之路筹措建设资金不足。四是结合社区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合理的土地优惠政策,吸引配套服务部门进入社区建设服务机构。通过以上扶持和项目整合,既解决了受灾户建房难题,也有效解决了街道硬化、水电配套、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医疗卫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

 

               发展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为实现进社区农户“搬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区上协同大竹园镇实施“1234”的产业发展增收工程。一是建设一条绿色景观长廊。依托七堰沟地质灾害治理绿化七堰沟防洪河堤,形成一条绿色观光长廊;二是扶持建立两龙头大企业。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扶持两大龙头企业,即茶叶精加工企业和规范化无公害养猪厂;三是打造三个千亩示范园。在社区周边规划新建优质高产茶园3000亩,其中打造1000亩精品示范观光茶园,半山坡新建核桃园1000亩,山沟栽植樱桃园1000亩;四是培育发展四项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扶持发展设施蔬菜300亩,畜禽养殖大户50户,农家乐20户,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00人。依托七堰社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陕南民居、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社会影响,精心筹划打造“七堰一日乡村游”品牌。通过几大产业建设,到2012年达到人均1亩产业园,2头商品猪,青壮年劳力每人掌握1门致富技术,二、三产转移就业500人以上,从而为七堰社区居民安居乐业、长远发展和农民市民化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督导,聚力解决难点问题

 

    自“7.18”洪灾发生后,七堰灾区重建工作牵动了省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心。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等多位省领导多次到灾区和七堰新建社区视察指导工作,现场解决灾民安置、社区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出台了陕南山地移民搬迁进城镇、进社区的政策措施。市委书记、市长经常深入现场督查指导,现场解决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基础建设等难点问题。市委常委、汉滨区委书记陈勇、代区长王孝成多次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抽调计划、民政、扶贫、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七堰社区建设指挥部,驻村蹲点抓协调,促进度,保质量,推动各项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大竹园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把政府迁到一线,通过深入抓宣传,化解各类矛盾,抓好七堰社区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和推进。村组干部全力以赴投入建设,确保社区各类建设快速推进,扎实有效。该村年轻老板吴昌平在得知家乡遭受大灾难后,立即决定放弃经营多年的矿石开采生意,积极回乡搞建设,并多次拿出个人积蓄,为受灾户垫付工程款。七堰村支部书记黄峰,灾后坚持吃住在工地,与受灾户同甘苦,用实际行动和语言帮助他们重建信心,抚平创伤。建筑工程队在开足马力搞建设,狠抓质量管理,确保了每项工程的顺利验收。

    七堰新型农村社区的迅速崛起,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七堰人有信心战胜一切自然灾难,七堰社区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