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为百姓辟开一条致富路

2012-01-11 16:36 来源:
字体大小:【

    纵横成列的茶树形成连绵起伏的茶园,整齐划一地分布在山梁沟垴上。微风中,它们迎风摇曳,婀娜多姿,仿佛向人们展示着美好的明天。这幅动人的画卷,不仅是汉滨区晏坝镇黑虎村发展茶叶产业的一个真实写照,还是该区林业建园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汉滨区提出并实施“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发展新思路,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高目标,硬任务来抓,促进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林农致富。“加快发展林果园建设,就是让山成为“花果山”,让树成为 “摇钱树” ,为百姓辟开一条致富路。”经过一年的实践,汉滨区林业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奥秘在哪里?汉滨区林业局局长荆钟思考片刻说:“三句话、九个字”。

 

     高目标——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思想动力

 

    汉滨区山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好,森林资源丰富,然而,却长期存在着“大资源、小产业”的尴尬。如何把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和农民支柱产业,出路在哪里?怎么突破发展?成为该区领导思考最多的问题。

    去年8月,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科学论证,决策层认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必须走靠山吃山的“兴山富民”之路。“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产业建设一个战略性目标,让绿色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为此,该区提出总的目标是奋战三年,建设90万亩经济林果园,实现人均一亩经济林果园,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000元以上,形成具有汉滨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在规划中确定的一个数字是“234”工作思路,即20万亩桑茶,30万亩油料,40万亩干鲜果。

    这个思路和目标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给百姓心中点燃一把希望之火,全区干群横下一条心,苦抓三年完成建设任务,誓让青山焕新颜。一时间,全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经济林果园建设热潮中。

    为了确保制定的规划符合群众的意愿,汉滨区委、区政府派驻多名技术人员下乡入村,逐户走访了解,逐个勘察山头土质,根据土质和气候把全区林地划分为“两山发展核桃、板栗,凤凰山发展油茶、川道发展柑桔、瀛湖库区发展茶叶”四大板块,逐块推进规模化建设。

    有这样一组数字显示:自林特建园工作开展以来,该区共调运栽植经济林苗木980万株,调运茶籽4.25万公斤,油桐籽6万公斤,共完成林特建园10万多亩。其中核桃栽植6.15万亩,油茶1.18万亩,板栗8208亩,茶叶4892亩,柑桔4582亩,油桐1.08万亩,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尤其是五里镇,在今年林业产业发展中,高质量超额完成5000亩任务。茨沟镇景家村村民张仁发是个残疾人,把自己8亩连片的承包地全部种植核桃,该镇正着力把打造北部山区核桃之乡……

 

     新机制——助推发展林业产业的最佳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发展林果产业,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林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动力源泉。只有创新机制,才是助推发展林业产业的最佳途径。种苗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造林的成败,也是林果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汉滨区出台了《汉滨区经济林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种苗管理各项制度,实行种苗质量法人负责制,种苗供应商、育苗户黑名单制和责任追究终身制,严把种苗质量关,切实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

    只有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上来,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林果园的积极性。在种苗发放过程中,汉滨区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把农户的积极性、建园的质量及经济林果园的效益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专门就种苗款出台了对农户补助三分之二,农户承担三分之一的新政策,使农民更加积极地投身林果园建设大潮中,并且更加爱惜、更加认真管护苗木,高质量、高标准地建园。

    为有效地杜绝了工作不力的现象发生,汉滨区成立了林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区级领导包片联镇、部门包镇联村、镇办领导包村抓户,按照“项目到镇、规划到村、建设到班组”的要求,整合资金、整体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林果基地建设。

同时还提出一个新举措:即由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每个镇办书记、镇长各包抓300亩示范园,都落实到山头、到板块、到责任人,通过抓点带面着力构建林果建园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新的考核办法,不再考核调了多少苗子,考核的重点主要是领导包抓的示范点,到第二年的这个时候,专门组织所有书记、镇长互相观摩,测评、打分,最后把结果纳入农村工作和乡镇工作结合考评的主要内容,对两个“一把手”的政绩考评和所有考评结果一律张榜公布,对外公示,按照这个原则来使用干部。

    在今年七月份召开的半年工作会议中,汉滨区政府对瀛湖、新坝、中原、叶坪、吉河等镇进行了表彰;对早阳、坝河等镇领导给予了通报批评。吉河、张滩两镇采取自筹资金对林业发展大户和林业发展大村进行扶持奖励,一系列有力措施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个别干部思想上的“惰性”,方法上的“惯性”和作风上的“习性”,有力地增强了服务意识和真抓实干精神。

 

    好经验——跨越发展林业产业的优良“软件”

 

    经过一年的实践,一些乡镇领导大胆尝试跨越发展林果产业发展路子,探索出好许多经验。走“民生林业、生态林业、数字林业”的大发展路子。他们有的通过采用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有的通过区域化布局,走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模式……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

    蜡烛村是大同镇最偏远的山村,林果基地建设开展后,大同镇通过招商引进了福建一家企业前来投资,除国有土地外,蜡烛村一次性41年把1.08万亩林地和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在发展产业中优先解决剩余劳动力,通过流转,98%的村民迁移到山下或川道安居乐业。站在蜡烛村山梁上,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茁壮成长的油茶树,100多名群众正在施肥、锄草。正在干活的当地村民何明成欣喜的说:“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在公司里务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元,一年净挣一万多元,比起原来种粮食的收入高了好几倍。”

    茶叶产业曾是流水镇窑头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由于树种老化且无人管护,叶茶产业一度陷入瘫痪状态,区上林果产业规划出台后,该村村民刘刚迅速成立了流水刚子茶叶产业种植合作社,通过出租方式流转了1069.29亩连片茶园,对茶园进行土壤改良、锄草、施肥及低产改造。在刘刚的辛勤劳动下,今年春,茶园开始见效,共采摘茶叶2600余公斤,实现产值100余万元。为进一步提高茶叶栽植与管护水平,实现高产高效,九月初,刘刚又在流水镇、大竹园镇、新坝镇、洪山镇开始建设5000亩茶叶种植基地,成立新型茶叶种植合作社,准备发展茶园面积2万亩。

    瀛湖镇天柱山村,通过企业和农民群众利益捆绑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流转,积极进行密植核桃园规模化建设和林下家禽养殖的大胆探索,实现了“一养三效”(林下收益、防虫除草、鸡粪肥地增产),走循环农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今,在发展林业产业中,汉滨区许多林农正悄然从栽“摇钱树”到获“聚宝盆”的幸福转身。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林果园建设,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它是壮大区域经济的“助推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稳压器”,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加速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