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促现代农业上台阶

2012-01-11 16:57 来源:
字体大小:【

    汉滨区地处安康中心城市所在地,是全省唯一的人口过百万的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左右,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汉滨区在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传统农业升级换代的有利时机,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加快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使农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的专业分工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一、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汉滨区农业发展,从土地承包到户分散经营,到大规模开展粮油、蚕桑、畜牧基地建设,发展农村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最根本的一点是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农业的安全、高产、高效。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政策引领,示范引路,促进土地经营规模适度集中。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生产力不足,加之传统农业比较效益较低,使许多地方的土地出现了撂荒等情况。为此,区委、区政府迅速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工作安排意见,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原则、政策、奖励、考核等做了明确规定,特别就政府部门如何搞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而有效保障了我区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按照“两山建基地,川道建园区“规划要求,通过政策引领、示范引路、市场运作,引导群众将土地向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流转集中,向高效农业产业基地集中,使我区农业的发展逐步走上了区域特色化、基地专业化、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6.2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26%,其中12万亩用于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流转山地15万亩,集中发展油茶、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流转水面5万亩集中发展渔业和特色养殖业,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大户带动,市场运作,集中连片规模流转建基地。为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我区坚持按照区域化建设农业产业基地的要求,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市场运作,大户带动,连片规模发展产业的方式,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建园面积占总土地流转的62%左右。2006年建民办联合村将该村500多户农民1000亩土地集中流转给安康市健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设施蔬菜产业开发;2007年河西镇二档、张沟等村将近百户农户978亩连片土地流转给旬阳县一个公司发展烤烟;20082010年大同镇分别将3000亩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给野鸭大雁推广养殖公司,汉水兄弟特种鱼养殖基地、原种猪生产场等企业发展养殖业,将2万多亩山地流转给企业经营大户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五里镇刘营村将1千多亩高产桑园集中流转给专业养殖大户实行工厂化养殖。通过这些典型和大户的带动,初步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农业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三是企业引领,产业联动,力促农业循环利用、综合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区上按照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以此推动月河川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区上依托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公司50万头大型养猪场,在江北办李家嘴等九个村连片流转土地5000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发展设施蔬菜3000亩,果园1500亩,通过种养结合、产业联动、循环利用养殖场的肥水资源循环发展无公害农业,提高农业发展效益,示范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土地流转加速了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建设

汉滨区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畜牧养殖加工、设施蔬菜生产、经济林果园、水产养殖等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了一批现代化农业企业,有力的提升了农业的科学技术装备水平和发展效益,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初步建成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全区依托阳晨、雨润、大红门等龙头企业带动,依靠土地流转的推动,以基地乡镇、规模养殖场、万头村和规模养殖大户发展为重点,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推行工厂化规模养殖,通过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圈舍建设,全面推进精深加工,提升畜牧产业整体效益,壮大产业基地,推动畜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12个五万头生猪基地镇,30个生猪养殖万头村、10个万头养殖场,167个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养殖大户2万余户,建成标准化圈舍5万平方米,建成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加工基地。2010年全区饲养总量达到107.9万头。阳晨公司经过多年不懈发展,拥有美国原种猪500头,基础母猪4080头,商品猪3.68万头,年产饲料20万吨,吸收周边养猪户258户,公司总资产达到2.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过亿元的农业企业,全国知名的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初步建成陕南最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汉滨区承担着安康城区50多万居民的蔬菜供应,蔬菜产业发展历来是城市菜篮子工程的重大任务。区上紧紧抓住省市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机遇,加快推进以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现代蔬菜产业建设,依托健民生态园、江北李家咀示范园、恒口三条岭鸿盛生态农业园、建民忠诚、大同成丰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引导群众将土地资源向蔬菜种植大户流转,向园区集中,促进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蔬菜基地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万亩,一千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4处,百亩以上的示范点20处,50亩以上24处,培育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5个,开亮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后将达到2万吨蔬菜加工交易能力,成为全区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2010年全区蔬菜总产量达到3亿公斤,产值6亿元,有力的保障了菜篮子供应,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

    三是初步建成全省最大经济林果园基地。汉滨区按照两山核桃、凤凰山麓油茶、瀛湖库区茶叶、浅山鲜果的区域布局,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推进,建设大林业。发挥圣珂富硒科技、益康优生态、新民生态等企业示范作用,坚持推进山地流转,实行谁种谁有谁管理的政策,加大对种苗、种植、管护的资金补贴扶持,加快核桃、茶叶、干鲜果等经济林果园建设,提高生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全区通过集中连片建成经济林果园70万余亩。计划三年内再建3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总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实现人均一亩经济界林特园目标,带动两山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四是初步建成全省最大水产养殖基地。汉滨区境内有大中型水库水面30余万平方公里。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渔业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来抓,强化政策措施扶持,大胆推行水面经营权承包和流转,依托汉水源丰、兄弟水产、阳光农业等龙头企业,以发展专业池塘精养、网箱养殖、大水面人工养殖和大鲵驯繁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大水面养殖和特种养殖,辐射带动全区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打造“安康水鲜”品牌。推动了我区渔业实现了突破发展。汉水兄弟公司在大同镇流转土地500亩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渔种繁育基地,汉水兄弟、阳光公司、汉水渔业科技公司、汉中联创等公司还组建了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发展水产和特色养殖。目前全区渔业养殖面积达9万余亩,其中瀛湖库区拦网养殖653万亩,网箱1400040万平方米;发展池塘健康养殖6000亩;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户200余户2.5万尾;全区水产品产量达8500吨,产值2.8亿元。

    三、存在问题

    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连片流转规模发展难。目前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已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和无力耕种的土地和山地,地块相对分散零星。100亩以上连片的地块较少,一些大型企业需要流转几百亩甚至几千亩的连片地块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更是很困难。同时在川道丘陵地区,由于群众居住分散,村庄建设凌乱,对田地形成天然分割,对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难度。

    二是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冲突大。一方面由于流入户渴望在较低流转费用下获得土地。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大户和企业流转土地流转期限较长,加之物价逐年上涨,原承包户都期望在流转期内每年都能获得较高的且逐年递增的流转收入,因而不可避免的与转入方存在流转价格争议,给流转工作造成难度。同时由于土地流转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土地流转供求对接不畅,有许多种植大户和农业经营性企业,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连片的规模较大的地块而无法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吸纳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我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的不够紧密,利益不能够共享,龙头企业往往只顾自己生产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保护弱势群体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造成一些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使整个产业体系建设出现脱节,不能协调有序发展。

    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现代农业区域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市场为导向,强化利益激励机制建设,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法,用企业化的理念组织生产,达到“规划引领、市场引导、园区承载、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群众参与、多元发展、规模连片、高产高效”的效果。

    1、市场引导、规划引领。就是要正确分析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市场前景,进一步完善两山基地建设规划和月河川道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以市场主体作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要把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城镇社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到位,体现分区规划、分区建设、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互相促进、彰显特色的特点。工业园区要集中部署建设一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就地消化吸收转化增值大规模的农产品。农业园区要实施水、电、路、园、沼一体化配套建设,强化农业园区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猪沼园”、“猪鱼园”等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渔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中高山林果基地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配套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在城区周边和月河川道地区、浅丘地区要突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提高蔬菜产业的质量和供应量。渔业要突出抓好瀛湖、黄石滩水库等大水面网箱和拦网养殖,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同时要注重抓好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观光业的结合,把各种农业园区建成能够带动市民休闲、观光的综合性产业。

   2、完善机制、规模流转。土地的规模流转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连片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农业基地建设和园区建设用地要求,加快村庄社区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陕南百万山地大移民政策,将居住分散的农户移居到城镇社区,将分割零散的小块土地集中整理成大块连片土地集中整体流转。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公平、合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区镇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流转者各自的权利,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利益的合理配置。要借鉴江北办李家咀村兴盛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的经验,按照园区建设的要求,由规划区的农民将所承包的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收储整理流转给园区的企业或经营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在土地流转中要注意尊重群众意愿,流转土地收益要能保值增值,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农业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经营管理中要切实注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居民社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失地农户和农村青壮年实用技术培训,就近接纳当地劳动力在企业和园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使失地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

    3、加大扶持、促进发展。区镇要抢抓中省市加大对现代农业投入机遇,尽最大努力积极编制项目,申报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和园区建设。区镇要充分运用市场化资本运作手段,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整合、激活民间资本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同时,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加强对企业科研、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园区建设、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现代化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强与境内超市的联系,实现产销直通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和费用,增加发展效益。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市场行情预测信息、新技术创新信息、特色产品生产信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体系,畅通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迅速准确的将本地的大宗农产品运销到外部市场,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发展效益。

    4、扶强龙头、做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必须特别重视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依靠现代农业企业的龙头引领带动实现农业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对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要在各级挂联帮扶的基础上,将各级各部门的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农业基地、园区和农业企业。对于招商引资企业、当地农民及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财政要给予资金扶持,形成支持自主创业的机制。要支持和鼓励现有农业企业,加快建设农业园区和基地,支持本地现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引进联合重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机制,合理构建利益分配、资金技术扶持机制,调动各环节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