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十一期 > 正文内容

一个理想发展模式的出现

2012-01-11 17:02 来源:
字体大小:【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带着这一问题,最近,我们与汉滨区农工办联合对中原镇东沟口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受到很大启发。

    一中原镇东沟口村与商洛市镇安县大仁镇、木王镇接壤,全村20282831.59平方公里,海拔950米—1350米,走进东沟,小河绿草茵茵,溪水潺潺,杨柳依依,沿沟耕地平缓肥沃,漫山遍野都是板栗。勤劳的东沟口村群众依托资源,兴产业建家园,2010年养蚕269张,种魔芋700多亩,栽核桃1000多亩,饲养生猪1000余头,劳务输出10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0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冷水资源,使东沟口村成为大鲵生长栖息的天然之地。村民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沟小河里曾经大鲵很多,女同志在河里洗衣服稍不注意大鲵就会钻到衣兜去,后来建在上游的造纸厂一排污水河里的大鲵只往沟两岸喷,长期直接排放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水质遭到污染,大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世纪之初基本绝迹。随着造纸厂的关闭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河沟小溪水质得到改善恢复。2000年,村民王凤军从外地购回野生大鲵种鱼进行原生态人工养殖,于2003年首对种鱼配对成功开始繁育鱼苗,由此拉开了该村农民群体化养殖大鲵的序幕,目前该村有88户(其中外来20户)养殖大鲵,有大鲵种鱼338条,已配对成功612对,以最低产量(一次可繁殖300800尾)和市价(每尾400600元)计算,年产鱼苗3600尾以上,年收入150多万元。

    该村大鲵养殖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大户带动。大户王凤军近10年来投资50多万元,购买野生种鱼30多尾,现已配对成功6对,2010年产鱼苗和收入均占到全村一半左右,几年来该户出售鱼苗共收入150万元左右。村内其他农户看到生态养殖大鲵成本小、又省劳、效益好,纷纷效仿王凤军,开始从事大鲵养殖,全村大鲵养殖投资已达500多万元。二是原生态。该村所有的养殖户都是沿沟顺溪因地就势建造鱼池,3-5平米不等,投资小,不破坏环境,不改变水质,从河沟中引水放养。所购种鱼是野生的,配对繁殖也是纯自然的。三是群体化。该村68户养殖大鲵,占本村总农户202户的33.7%,这样高的大鲵养殖覆盖率在全市少见。四是效益高。由于该村全是原生态养殖,所产鱼苗无病害,最适宜作种鱼,一尾鱼苗售价高达500多元,如果338条种鱼全部配对成功,年产值和人均收入将是一个十分惊叹的数字。但目前的配对繁殖率还不到10%,多数养殖户没掌握配对繁殖技术,仍把配对繁殖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

    二对东沟口村如何提高大鲵养殖效益、扩大大鲵养殖规模我们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东沟口村大鲵养殖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也已基本形成,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扶持,必将实现规模、效益迅速巨增。应把该村作为大鲵种鱼繁育基地,纳入一村一品建设,以培育大鲵鱼苗为主,进行原生态繁殖。加大政策、项目支持,强化技术服务指导,推动快速提高效益、扩张规模。

    二要科学规划。立足丰富的林、水资源,按照山上兴板栗、耕地栽核桃、林下种魔芋、河沟养大鲵的立体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为建设大鲵繁殖基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大鲵养殖专项规划,一沟一溪地实施整体开发,对目前串珠式进出水鱼池进行单进单出的改造,防止病害发生和传染。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户均养殖一对大鲵种鱼、人均一亩板栗、一亩魔芋,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成为全市高山河源区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为中浅山发展商品大鲵源源不断提供鱼苗。

    三要合作共赢。从王凤军摸索的经验分析,提高配对繁殖率有三个关键,一是要能分雌雄,按照合适的雌雄比例集中种鱼;二是种鱼按大小分级集中,以防“以大欺小”,咬死咬伤;三是应尽可能多的集中种鱼,以适应其择偶标准严格,配对选择性强的特性,这些可能是导致该村大部分养殖户没有配对繁殖的原因所在。因此,建议通过合作方式,组建大鲵繁殖专业合作社,整合种鱼、技术、资金和发展空间,实现四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组建板栗、核桃、魔芋专业合作社,用资源流转或互相参股办法,实行种养分工,专业生产,规模经营,使农户效益在三大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实现最大化,走出一条高山河源区域,依托山水林地资源,发展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路子来。

    三东沟口村的初步探索实践,至少对我们有这样三点基本启示。

    第一,安康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是山大沟深,安康农业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山水资源。如何把制约因素转化为发展的优势资源,把优势资源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钱,东沟口村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初步形成的路子,告诉我们只要因地制宜,瞄准市场,用好资源,选准项目,劣势就会转化为优势,制约因素就会成为发展本钱。

    第二,在安康这样一个以山水资源为主的山区市,如何在加快发展中养山护水,在养山护水中找到加快发展的结合点,东沟口村立足资源,对接市场,突出特色,山上兴板栗、耕地栽核桃、林下种魔芋、河沟养大鲵的良性互促、循环发展、实现多赢的生动实践,不失为一种应该借鉴的理想生态发展模式。

    第三,东沟口村大鲵繁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告诉我们,在欠发达的山区发展特色产业,仅靠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是难以聚合生产要素,形成优势和气候的,既使象王风军这样的能人大户也难实现应有的效益目标,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农民增收效益最大化,是我们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深入思考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