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五期 > 正文内容

汉阴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2011-09-06 09:36 来源:
字体大小:【

 

汉阴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近年来,汉阴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收工程”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通过示范推广“猪、沼、园”、“猪、沼、菜”、“猪、沼、果”等为主的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狠抓设施大棚建设、专业村及专业大户培育,加大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与结构调整力度,全县蔬菜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增加。蔬菜产业在农民增收和扩大城乡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主要成就

一是蔬菜总量持续增大。2010,蔬菜复种面积9.7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8150 亩),总产15.38万吨,产值2.1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5 %,占农业总产值的15 %

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以西芹、西葫芦、韭菜、莴笋、菜花、葱蒜、胡萝卜为主的冬春露地蔬菜,以黄瓜、辣椒、西红柿为主的春早秋延蔬菜,以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和山野菜等六大类品种结构格局,蔬菜品种向多样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初步建立以月河川道的城关、涧池等六乡镇为重点,月北浅丘的龙垭镇和汉江沿岸的漩涡、汉阳两镇为两翼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科技含量逐年提升。示范推广了“猪、沼、园”、“猪、沼、菜”、“猪、沼、果”等为主的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累计建50亩以上的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示范点25处,多产互动,增大效益空间。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增加,先后新建了栋梁百亩设施蔬菜、新华百亩设施瓜果、杨家坝百亩水生蔬菜示范点,累计发展设施蔬菜自然面积8150亩(其中,标准钢架大棚面积4000亩),大棚草莓、礼品西瓜等果品种植,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供应,提供了新的增收空间。

四是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无公害蔬菜从无到有,全县申报获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面积1.9万亩(其中无公害魔芋认定面积0.9万亩);获无公害鲜魔芋认证批准量2.5万吨。

五是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围绕蔬菜产业的加工储运,引资2000万元组建了汉阴富康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建设冷链物流中1个,建年加工保鲜2万吨蔬菜保鲜库6000m3,交易中心大棚8200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秦长森”牌有机富康蔬菜品牌,带动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围绕蔬菜批发交易,先后建立了汉阴县紫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汉阴县东城蔬菜批发市场、西城蔬菜交易市场和涧池镇蔬菜批发市场,年组织外销蔬菜3.8万吨,并在相邻县区超市建立蔬菜专柜,达到了以销促产、产销互动的格局。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建一亩标准钢架设施大棚需投资70008000元,县本级扶持财力有限,对于农民而言直接投入55006500元确实困难。

二是蔬菜生产技术力量不足。缺乏懂理论、有技术、知行情的技术人员现有农业技术力量中没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尽管每年选派一定量的技术干部到省、市参加培训,但没有专业理论基础,在生产实践中仅处于边干、边探索的过程,蔬菜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还比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产业发展工作。

三是产业化程度低。生产基地规模小而分散,生产企业、种菜大户为数不多,集约化程度低;目前蔬菜产量多但没有名牌产品;从事蔬菜生产和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少,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销售仍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或松散的联合层面,发展订单蔬菜少;蔬菜精、深加工延伸增值仍是空白。

     四是无公害效应发挥有限。目前,蔬菜生产上滥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现象仍然存在。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不大,且生产出的一些无公害蔬菜,广大消费者并不认同,当地销售市场较小,外销又少渠道,无公害蔬菜实现不了优质优价,反而出现无公害蔬菜生产成本 高、销售不畅、收益低的情况。

  措施和对策

1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县财政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费,专款专用,对专业村、种菜大户、协会、企业进行奖补激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从信贷方面对菜农进行扶持,保证优先提供贷款,提高贷款额度,简化相关手续,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向蔬菜生产倾斜;对进入流通的企业、个人、乡村集体和农民,采取在资金、场地划拨、物资供应、协调服务等方面倾斜,提高他们从事流通的积极性。

 2、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省政府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的机遇,积极申报和争取项目,落实配套资金。另一方面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民资和工商资本的投入,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企业、储藏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拉长蔬菜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能力。

2、全力实施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坚持“月河川道为重点,月北浅丘及汉江沿岸为突破”的原则,重点建设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一是建设月河川道2.5万亩富硒设施蔬菜主产区。在城关、平梁、涧池、永宁、蒲溪、双乳六乡镇建设设施蔬菜生产栽培基地。重点发展热镀锌钢管为主的设施大棚,提高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能力,切实提高商品蔬菜质量效益,把该区域建成全县乃至全市富硒蔬菜外销主产区。二是建设月北浅丘0.08万亩特色富硒设施蔬菜生产区。在龙垭、铁佛寺两乡镇建立丘陵浅山设施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浅丘及高山食用菌、高山延迟蔬菜和特色山野菜,培育消费市场,创新区域蔬菜品牌,并在该区域打造0.03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点,0.02万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点。建设汉江沿岸0.12万亩特色富硒设施蔬菜生产区。三是在漩涡、汉阳两乡镇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区,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早春秋延蔬菜和特色山野菜,并在该区域打造0.03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点,0.02万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点。力争到2013年,建设3.5万亩稳定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3万亩。

 4、积极发展无公害生产,创立优质蔬菜品牌。积极制定、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各种栽培技术和设施,创立并打响富硒无公害优质蔬菜品牌,提升竞争优势。尽快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县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立蔬菜检验室,在主产乡镇建设检测站,在部分蔬菜生产重点村庄、市场和重点加工企业建设监测点,完善检测服务网络,层层把好产品质量关。建立一个无公害蔬菜交易市场或醒目的无公害蔬菜专卖区,所有蔬菜按规定进行品质检测认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机制,按标准施行优质优价,提高蔬菜的含金量,逐步形成无公害蔬菜销售、配送、批发、集散中心。

5、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帮助、鼓励农民和企业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步形成生产、流通与销售系统化操作,实行产销一体化。积极推动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向被租用、土地转包、合伙、合作连片开发、公司+农户等形式转变。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强农民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模,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能够较好的联接,让农民更多地实现生产过程所创造价值和获得流通环节的增值。

   6加强科技培训及服务,全面提升种植水平。采取招聘、招考方式积极引进蔬菜专业技术人才,在编制、待遇、住房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选派技术骨干到农业院校、蔬菜生产大县进行学习,提高技能。加强同本省农业科研院校及单位的联系合作,邀请专家来汉阴,定期对乡、村技术人员进行各项生产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接收先进的科技知识,同时定期举办经验研讨会,从各个环节进行交流体会。农技部门努力做好蔬菜品种引进、开发、推广,肥料、农药、农膜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大力推广普及优质优良品种,实现常规生产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普通品种和精细品种合理搭配,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提高产品档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强化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发和引进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环境控制技术,开展生物农药使用和保护天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等技术的试验示范,大力推行平衡施肥、有机和生物肥料施用等为主的科学施肥技术,强化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控制和规范限用农药的使用,加强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监测预报、综合防治及环境净化工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