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1年安康工作>2011年第一期 > 正文内容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奋力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

2011-01-06 08:50 来源:
字体大小:【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奋力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

中共平利县委书记    何邦军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符合自身实际。从平利实际出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三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奋力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

    一、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引领是前提。没有科学的规划,城乡统筹建设就无章可循。要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优化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就平利而言,在产业基础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规划“一城三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即以县城为核心,布局三个产业集中区,长廊沿线建设30个新农村。西部以老县镇为主,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园区,支撑和带动老县集镇发展;中部以陈家坝为重点,加快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支撑县城发展;东部以长安镇为主,辐射金华、龙头两村,以茶饮产业为核心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区。综合考虑历史渊源、产业发展和区域条件,在全县布局9个重点集镇和100个新村,形成“一城三区”和“九镇百村”的格局。从当前实际出发,可以先行实施“一城三区”优先发展、突破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聚集人口占全县60%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县的80%以上,把“一城三区”培育成为平利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区。同时,积极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各项政策倾斜的机遇,按照“城乡统筹、安全避险、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设施配套、有利发展”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鼓励进城定居”的要求,结合“一城三区九镇百村”整体布局,规划建设30个规模安置小区,积极鼓励群众进城进集镇进农村社区,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统筹城乡发展,土地集中经营是基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稳步推进规模集中经营,切实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一是通过推进土地集中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5%以上,如果农民仅仅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上,很难实现增收致富。只有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将有限的农业资源向能人大户集中,才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由“小而全”向专业化、规模化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推动规模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做强品牌市场,依靠科技提效,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绿茶面积发展到20万亩,提升发展龙头企业100户、集中经营土地达15万亩以上,茶饮产业总产量达到5000吨,产值突破12亿元,成为牵动平利城乡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通过推进土地集中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土地流转,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又能通过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劳务收入。反过来讲,实施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有序进城安居乐业,由农民成为市民、成为“新型产业工人”。同时,要把引导农民进城进集镇作为突破口,促进土地集中经营。三是通过推进土地集中经营,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扩张工业园区,土地仍然是基础,通过实施集中规模经营,为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拓宽空间。因此,要抓紧完善土地利用总体修编,既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又要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壮大城镇是关键。城镇是农村地区聚集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节点,也是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一是要繁荣城镇经济。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尽快启动陈家坝工业园区堤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县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和项目争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狠抓招商引资,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形成硅材料、钡盐产业、建筑装饰材料、机械产业、绿色产业五大集群,全县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把平利建设成为安康的工业强县。同时,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依托产业有效聚集城镇人口,促进城镇繁荣,形成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县城重点建设项目,尽快完成南区和东区开发任务,加快陈家坝和老城改造,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创新管理机制,改善市政设施,实施好长安、老县、广佛、八仙特色集镇建设,增强城镇吸纳和承载人口的能力。5年内,使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集镇人口发展到4万人,城镇总人口达到12万人。三是要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农民进城置业定居,继续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十条优惠政策,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的政策性、制度性障碍,形成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低成本进入、低成本留下、低成本发展”的格局。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发展是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是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中之重。我县自2003年以来,以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为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八个一、八个有”标准,按照“捆绑项目、集中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治理”的思路,全面实施绿色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特色民居、基层组织、文明新风“六大工程”,全县先后有79个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为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扶贫重点村和特困村建设,突出抓好“五个关键”。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在全县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的前提下,引导各村集中配置一个当家产业,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可靠来源。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抓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三是建设生态家园。按照经济适用的原则,以徽派民居新建和改造为重点,实施民居亮化工程。深入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进农家”、“绿化美化进万家”等活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促使群众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四是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培训,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水平。五是建强基层组织。建强村班子,带好党员队伍,培养一批能人,使村级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五、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完善政策是保障。统筹资源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土地集中经营的有关政策,包括主导产业发展、龙头大户扶持、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二是对于进城农民的宅基地,要形成合理的转让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宅基地获得财产性收益。三是对进城农民在35年过渡期内保留其承包地,允许其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流转收益。四是对进城农民在35年过渡期内,家庭收入较低的,允许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五是对进城农民优先安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六是对进城购房定居农民继续给予相应的购房补贴,对因灾倒房户、危房户进城购房的,允许其享受灾民建房补贴。七是允许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共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八是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城镇经济,集中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