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2年《安康工作》>2012年第十二期 > 正文内容

岚皋县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2-12-21 09:53 来源:
字体大小:【

岚皋县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中共岚皋县委农工部

 

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巴山北麓,辖15个镇2个办事处188个行政村,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7万人,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4.9%,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岚皋县立足优势资源,紧扣生态循环发展主线,大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和循环工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重点,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不懈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山营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带农、以旅游承载各行各业发展、以各行各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总量”的县域经济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开发、区域循环式发展的新路子,已成为陕南循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岚皋从此迈入了循环经济发展新时代,实现了县域经济大腾飞。2006年至2011年末,全县生产总值由7.7亿元增长到19.8亿元,增长2.6倍,人均GDP由4375元增长到11250元,增长2.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39:26:35调整为23:44:33,县域城镇化率由19.2%提高到36.5%,城乡群众收入分别由6878元和1961元增长到17752元和4948元,年均分别增长20.1%和18.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06年下降20%。

盘活生物资源  生态旅游成为岚皋立县之业

岚皋气候温和、山水秀丽,融山、水、林、泉、洞为一体,集雄、奇、秀、幽、险于一身,南宫山、神河源、岚河漂流、千层河、蜡烛山等景区景点多达230个,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岚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涵养区,如何在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惠双赢是岚皋人民苦苦追寻的目标。

县委、县政府按照“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的安康旅游发展大思路,科学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号工程”和“立县之业”,采取了“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为重点的十个围绕抓旅游”的强力措施成功引进延长集团投资3.9亿元开发大南宫山景区,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科学布局、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城乡统筹、全民参与这一“岚皋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及旅游界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四大模式之一。岚皋旅游宣传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国家财政部和旅游总局。

岚皋先后实施了“一廊五区”、“一环五圈”、“一城五镇百村”、“五个一基础设施”、“五创服务体系”、“五万促销”、“五大景区招商”等“七大工程”。 交通条件得到重点突破,安岚二级路的全线贯通,实现了“景区二级化、通乡油路化、到村水泥化”交通目标。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陕西岚皋生态旅游文化节、陕南旅游突破发展座谈会、世界旅游日陕西主会场庆典等节会活动,全县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突破。南宫山先后分别被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国家AAAA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岚河漂流、千层河两大景区被评为国家AAA景区,全县初步建立起“一廊五区、一环五圈”的原生态旅游大格局。培育出溢河镇宏大村、四季镇头桥村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村5个,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1000余家,开发旅游商品70余种。2006年末至2011年末,来岚游客由14万人次增长到258万人次,综合收入由7000万元增长到11亿元。岚皋生态旅游业现已成为“千里秦岭、千里汉江”陕南旅游产业链的龙头,成为陕南循环发展的重要标识。岚皋县被评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全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

发展山林经济  特色产业铺就岚皋富民之路

岚皋山大人希,森林面积宽广,农村土地瘠薄,严重制约着农民致富增收。备受贫穷困扰的干部群众认识到,致贫在山出路也在山,只有抓好林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才能实现治山富民目标。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动员全县群众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机遇,坚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实施工程造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退耕还林27.89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26万亩,其中杜仲、板粟、生漆、核桃等经济林达到31万亩,林业经济产值近1亿元。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建设,为发展魔芋、食用菌、蜂蜜等特色林下经济奠定了基础。

魔芋产品固有天然保健功能,加上富硒独特禀赋,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岚皋处在全国魔芋主要产地的最佳适生区,群众种植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是中国魔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中国魔芋之乡。为把这一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县委、县政府将魔芋产业作为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重点突破的主导产业来抓,坚持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机制,通过扶持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生产方法、完善工作措施,破解了魔芋难以实现集中连片、持续规模发展的难题,2011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稳步发展达到8.4万亩,鲜芋产量达7.1万吨,较2006年增长221%,培育魔芋加工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159家。

岚皋群众创新生产方式,走“主攻林下--规避病害--培育种源--做强基地--节本增效”的路子,实施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使魔芋种植在林田之间循环,有效规避“白绢病”和“软腐病”两病”制约魔芋规模发展的瓶颈,实现节本增效,这一路径被中国魔芋协会肯定为魔芋基地发展的“岚皋模式”。 2011年7月,第六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岚皋召开,“岚皋模式”得到了来自全国12个省市魔芋产区领导和及专家的充分肯定,被中国魔芋协会在全国魔芋主产区推广。蔺河镇2011年种植魔芋3.5万亩,魔芋增收贡献值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的50%以上,2010年被省农业厅授予“一镇一业”示范镇, 10个村中8个村达到了魔芋“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仅立新村种植魔芋达3500亩,年收入1万元以上大户达125户,全村人均魔芋收入占总收入的72.3%。

 “岚皋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探索出了“林--芋--蜂--菌”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实现了生产物质循环,减少物质消耗,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目标。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物种共生等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推广刺槐林下种植魔芋,林地3—5里半径内养蜂产蜜,轮伐林枝生产食用菌产业,废菌渣发酵后返回林地作有机肥种植魔芋,构建成了以共生林为链首,衍生种植魔芋、发展养蜂和食用菌的循环产业链。漳河办事处推广“林--芋--蜂--菌”循环模式,区域内发展林下魔芋2080亩,培育大户106户,发展养蜂281户5000箱,栽培袋料食用菌105万袋,椴木5000架,培育大户102户,三项产业实现增收1050万元,人均增收25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4%。

开展绿色招商  循环工业撑起岚皋强县之柱

县域内岚河、大道河、洞河三大流域水力资源充沛,理论蕴藏量达54.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4万千瓦。矿产资源富集,铁、钛、铜、钒、石英石、花岗岩、板石、重晶石等18种矿产资源,其中官元钛磁铁矿储量2.17亿吨,居全国储量第二。为将资源科学合理地转化为社会财富,岚皋县坚持走发展循环工业之路、以“百亿工业强县”为目标,聚集各方力量,采取“围绕绿色产业抓龙头、围绕旅游出产品、围绕矿电搞开发、围绕花炮抓扩能、围绕品牌抓整合、围绕载体抓园区、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人才抓培养、围绕环境抓保障、围绕工业聚合力”为主体的“十个围绕抓工业”的举措,依托六口生态工业园区,开展选择性招商、清洁循环生产,着力将矿电、花炮、魔芋三大支柱产业壮大做强,构建起生态循环工业链。2006年以来,累计融引资18.5亿元,建设中小型水电站40座,装机容量17.2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度,产值达到2.5亿元;建成小镇铜矿、大地石材、东坪煤矿等13家矿产开发企业,全县矿电工业年产值达8亿元;承接东西部花炮产业转移,以建设“西北花炮生产基地”为目标,规划东西两片8处年产50万箱花炮生产基地,发展花炮企业4家,其中单体亿元产能企业2家;依托魔芋种植基地,招商引资建成了明富、康森2个投资近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年实现综合产值达2亿元;着力发展龙安茶园、烛山食业、金珠富硒、三溪蜂业等特色旅游食品企业,年产能均突破5000万元。2006年末至201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数由7户增加到18户,中小企业数由210户增加到586户,工业总产值由3.15亿元增长到13.58亿元,平均增速达到34%较上年增长69.5%,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1.4个百分点。岚皋县成为了“西北小水电大县”、“全国魔芋加工重点县”。

建设幸福岚皋  “十个一个不漏”保障群众民生之本

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幸福岚皋,实现民生保障均等化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适龄孩子一个不漏的接受义务教育、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一个不漏地接受技能培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一个不漏地享受蛋奶营养早餐、城乡群众一个不漏地享受医疗统筹服务、城乡妇女一个不漏地享受免费妇女病健康检查、城乡孕妇一个不漏地享受优生优育服务、计划生育户一户不漏地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孤寡老人一个不漏地得到集中供养、有困人员一个不漏地得到帮助、城镇低收入家庭一个不漏地住一套保障房”为核心的“十个一个不漏抓民生”的目标要求,着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即:教育示范、人口素质、全民健康、全民社保、扶贫帮困、群众安居、文化振兴、科技入户、创业就业和信息畅通工程),全面兑现各项惠民政策,办成了岚中迁建、“蛋奶工程”全覆盖、学前教育整县推进、高中免费教育、新农保起付线外全报销等一系列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群众长期期盼的大事要事。自2008年启动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到2011年底,累计实施民生项目(包括政策性补助项目)180个,完成投资10.37亿元,涉及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生产服务等十大领域,广大群众均等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蕴育地域文化  岚皋精神奠定事业发展之基

岚皋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蕴育积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岚皋精神”成为加快岚皋发展的不竭动力,确保了各项事业快速推进,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敢想敢闯敢干、创新创先创优的三敢三创创新精神,是岚皋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主要内涵就是敢于负责、勇于创新、勤于干事,不畏艰险、锐意攻坚,先干不争论、快干不议论、实干不空论、实践看结论,只找能干的办法,不讲不行的理由,在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全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岚皋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实践,坚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五县”发展思路和“一体两翼”发展重点,坚持“三个十”工作机制和“一十百千”发展目标,走出的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之路,实践充分证明,凝聚了全县合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领导实抓、部门实帮、群众实干的三实实干精神,是推进岚皋社会进步的基本思维和重要手段。领导实抓就是抓重点,抓亮点,抓增长点,建立县级领导率先垂范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重点工作目标责任逐项分解落实到每个领导头上带头实抓;部门实帮就是把部门包抓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村、重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整合各方力量,强力推进落实;群众实干就是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掀起全县上下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

四大班子齐心协力、县级干部齐心协力、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是岚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三个齐心协力” 就是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围绕建设美好岚皋的共同目标,四大班子积极参与推进重点中心工作,县级干部团结一心务实进取认真履职,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努力形成各级干部真抓实干、人民群众自觉奉献的强大合力。

“岚皋精神”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丰富和发展,构成了岚皋人民的形象特征和可贵品格,具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形成爱我岚皋、建设岚皋、振兴岚皋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