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2年《安康工作》>2012年第十二期 > 正文内容

宁陕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调查

2012-12-21 09:59 来源:
字体大小:【

宁陕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调查

汪时政 刘帮建     

一、宁陕县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

资源优势明显。一是生物物种繁多。境内有野生动物250余种,有植物136科591属1178种,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二是空间优势独特。境内北高南低,气候垂直差异大,导致农业立体条件复杂而多样。对于农业,特别是对于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而言,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地处关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道,距西安最近距离72公里,西昆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三是生产环境良好。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宁陕县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无环境污染,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

市场前景广阔。“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产品市场对具有特色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宁陕县四大主导产业近几年市场分析来看,价格逐年上涨,还没有出现过滞销的现象。

生产技术较为熟练。广大的农户,通过多年的实践,基本掌握了食用菌、猪苓、天麻的制种、点菌、培植技术,板栗、核桃的嫁接、栽培技术,冷水鱼养殖技术以及各种病虫害的预防技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约宁陕县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是投入不足。宁陕县第三季度统计资料反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项目按产业分第一产业累计投资仅750万元,同比减少86、8%。财政支农资金虽逐年提高,但由于资金来源分散,政出多门,且大多是专项资金,真正用在四大主导产业上较少。金融贷款因大多农户有欠账或无抵押资产,到位率较低。二是产业结构失衡。今年前三季度宁陕县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19.95:44.54:35.32,增速分别为5.5%、26.3%、9.3%,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三是工作力度不够。尽管宁陕县成立了农村产业突破发展领导小组,分别组建了“菌、药、果、鱼”工作组,制订了四大产业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由于宁陕县农业产业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由多个副县长分管,不能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还不十分有力。

基地建设比较滞后。一是基地规模不够大。全县除食用菌产业外,其它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潜力较大的猪苓产业才处于起步阶段,板栗园虽有21万亩,但标准化程度低。二是产业覆盖面较窄。天麻、核桃、冷水鱼养殖适宜全县推广,目前也只是在部分区域发展,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产业基地,少数村还没有主导产业。三是产业基地标准低。由于县级财力弱,项目少,加之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投入较大,制约了宁陕县标准化产业基地大发展。如猪苓发展潜力很大,但种植成本高,一窝的成本在100元左右,产生效益需四年种植100窝需投资4万元。 

龙头企业薄弱。一方面,全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还停留在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10年,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8万人。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现有的涉农企业以食用菌、腊肉、豆腐干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大多数企业加工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够高。特别在生产、养殖环节,全县仅有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菌、药、果、鱼”四大主导产业至今还没有一个深加工龙头企业。

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四大主导产业涉及农业、林业、水利、食用菌办和科技局五部门,全县五部门专业人才只有51人,很难承担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科技推广任务。二是产业环节关联度松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还没形成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三是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全县目前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有12家,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只有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汇诚食用菌合作社和龙泉大鲵养殖合作社3个。

三、发展宁陕县主导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产业领导,推动产业升级。经过全县上下的多年努力,宁陕县的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林业资源为依托的药、菌、干果产业,以冷水养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和传统的畜牧养殖产业。食用菌和以天麻猪苓为主的药才产业产值分别突破亿元,干果、冷水养殖和畜牧业也蓄势待发,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其产值也将达亿元,其前景十分看好。为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突破发展的领导,全力推动宁陕县农业产业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一要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点,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要坚定发展信心,坚定发展“菌、药、果、鱼”四大主导产业思路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把四大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力争“十二五”末,食用菌、药材、产值各达2亿元以上,干果、冷水养殖、畜牧养殖产值各达1.5亿元以上,使农业主导产业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二要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领导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整合涉农各个要素,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和扶持农村各个产业的突破发展。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务,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调查,选好项目,搞好论证,争取上级支持。目前宁陕县农业产业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由多个副县长分管,建议县人民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产业突破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农业产业建设工作。三要加强检查,搞好考核。为确保“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建设任务的顺利实现,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干果、药、菌、特色养殖四个工作组的指导,加强对乡镇、部门的检查考核,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项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证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各级干部必须发扬求实务实精神,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反对形势主义,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民心工程”。

加大产业扶持,助动产业发展。一要切实搞好“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宁陕县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二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计划、财政及涉农部门要认真研究“十二五”惠农新政策,不折不扣、不截不留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要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支持,加大信贷资金支持,扩大民间资金的投入比重,下功夫招商引资,多措并举、齐心协力解决宁陕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匮乏的问题。四要加大科技扶持。现代农业以科技为支撑,宁陕县农业各产业都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少,科普宣传不到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慢,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问题,建议今后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实基层专业人员力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有效的解决良种、良育、科管、疫病防止等技术服务方面的若干问题。

加快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质量。一要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要按照宁陕县“十二五”产业规划,强力打造出一批专业村,培育一批能人大户,真正建成一批产业基础扎实、产业效益较好、辐射带动明显的产业基地,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以基地建设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二要壮大龙头企业。全县仅食用菌、冷水养殖两个产业有一定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解放思想、集中精力、认真解决产业无龙头、龙头少、龙头弱的问题,以助进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三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壮大旬宝猪苓专业合作社和秦南菌业等有一定影响和基础的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引导扶持新建一批专业合作社,拓展干果、特色养殖、蔬菜等产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空间。要大力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为产业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从科、工、贸等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食用菌、猪苓、天麻生产,离不开木材,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产业发展应有控有扩,按资源承载能力大小科学配置,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环保工作,要加大技术创新工作,采取工程、农艺和生物技术等相结合的措施,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 。要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要进一步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农业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系宁陕县人大常委会正县级咨询员,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科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