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对本系统国有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杨玉鹏 李世吉 李 竹
一、改制企业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陕发[2003]16号)和安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发[2004]5号)精神,经过五年的改革攻坚,按照企业国有产权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双置换”的标准,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在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中,按照市委对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要求,市工信局党委坚持把企业改制与党组织建设同步进行,把改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作为企业《改制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改制形式和企业的实际,在改制设立新公司的同时,依照党章建立改制企业党组织,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确保全系统国有改制企业党的工作全覆盖。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努力破解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途径,使国有改制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截止2011年底,市属国有改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市工信局党委系统所属企业党组织24个,其中:党委10个,党总支部4个,党支部10个;全系统共有党支部60个,其中:企业党委、党总支部下属党支部45个,局机关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1263名,其中:在岗党员463人,流动党员3人,离退休党员675人,下岗党员122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均达到100%。
二、改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主要做法
一是对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整体置换国有产权后仍存续的企业,在设立新公司的同时,重新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比如:宝业丝绸公司党委、巴山宝业丝绢公司党委、通用机械公司党委等;
二是对由民营企业兼并改制的国有企业,在重新建立党组织的时候,覆盖到兼并企业。如民威工贸公司兼并市糖洒副食公司、民荣房地产公司兼并市东方食品公司、艺华工贸公司兼并市铁合金厂后,分别组建了民威工贸公司党总支、民荣房地产公司党委、艺华工贸公司党总支;
三是从关闭企业的实际出发,依托留守机构成立党支部,在履行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同时,管理离退休党员。比如:大竹园煤矿属资源枯竭,企业关闭后有450多名离退休人员,就把支部设在留守处,既管理离退休人员,又管理离退休党员;
四是对破产关闭企业,及时把党组织关系移交属地社区,确保党组织关系的接续,党员的组织生活不受影响。比如:原市丝织印染厂、医药化工总厂等在终结破产后,把职工的党组织关系整体移交社区;
五是紧抓党员发展工作不放松,为改制企业党组织吸纳新鲜血液。近3年来,在改制企业中发展新党员17人(有企业出资人1人,中层管理8人,各类专业人才5人,一般员工3人),培养重点发展对象28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7人。
三、对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特殊性的认识
国有企业实现改制,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其党建工作既不同于国有企业,又有别于民营企业。只有充分认识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对待党建工作的新变化,把握党建工作的新特点,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首先,不同于国有企业。一是党组织的地位发生变化。国有企业改制前的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处于企业的核心和领导地位,管人管事管资产,参与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决定企业的人事任免,政治优势和组织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制后由于企业资产属性的改变,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发生根本转变,远不如前;二是党员身份发生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的党员既是企业职工,有着企业主人的优越感,在比较稳固的劳动关系之下,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改制后,职工由主人变为雇用的员工,成为老板的打工者,与企业只有劳方与资方的关系,不再有国有时期主人翁的优越感安全感;三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与党员群众的期望不对称。国有企业党组织可以说是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倚靠,是传递温暖和关怀的载体,是安全和归宿的象征。改制后,由于党组织的地位和党员身份变化,广大员工群众,包括广大党员,由于受长期对党组织充满信仰和对党员信赖的思维惯性的影响,对党组织的期望和实际作用形成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党组织的作用不如从前,日渐弱化。
其次,有别于非公有制企业。一是党员多。非公企业党员比较少,组建党组织虽有一定难度,但没有党员的可以暂时不组建党组织。可是国有改制企业的党员多,不建立党组织都不行;二是年龄大。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年轻一些的人员大多数选择重新就业,留存改制企业的多是年龄比较大的退休职工,尤其是党员,绝大多数是退休人员;三是信赖度有所下降。由于国企改革过程的阵痛经历,职工群众,包括党员受企业情结割舍情绪的影响和党组织作用下降的实际状况,对改制企业党组织的信赖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不如民营企业。
四、改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工信局党委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改制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思路、途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是党组织作用难发挥。改制企业出资人考虑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认为建立党组织就会增加人员,增大管理成本,开展组织活动又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因此一般都不愿设专职的党建工作人员,有的连党组织负责人都身兼数职,几乎没有精力正常开展组织活动,发挥组织作用(除非需要)。还有的出资人对企业党建存在认识误区,担心党组织开展活动会使自已身边多出一双“眼睛”,不大愿为党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场所等支持,党组织生存和开展活动的基础条件受限,有的甚至出现党组织负责人被“下岗待岗”的尴尬局面。
二是党员管理难度增大。国有企业改制后,员工不稳定,党员流动性大,加之“跳槽”、“炒就鱼”现象又是家常便饭,有很多党员已经离开企业,常年见不着人,党费收缴都有困难,但就是不愿意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把组织关系作为与企业联系的最后一“线”。尤其是改制后二次重组的企业,完全的市场行为,原有的人员几乎都离开企业,连党组织负责人都时常联系不上,组织生活处于间断状态,党员的管理难度就更大。比如,国有改制后的市恒源再生公司、万丰租赁公司、良友工贸公司、同犇机电公司等,二次重组后除退休以外,在职人员基本上离开企业。
三是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企业改制后,大事小事都由出资人说了算,党员普遍存在“雇员”或“打工者”的心理,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与普通员工没有什么两样,只要拿到工资就行了,对党的工作持无所谓态度。有的党员认为“现在是为老板打工,有什么先进不先进”,价值取向与党章的要求出现了差距,组织生活都不过,更不要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还有些党员因为担心麻烦、怕吃亏等原因对党员身份认同感降低,对党组织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下降,有的甚至不愿表露身份,党员先进性难以体现。
四是党务工作者素质亟待提高。部分党务工作者在企业改制后继续延用国有时期的老模式老方法老思路,甚至等同于改制前开展党建工作,不切合实际、不适应形势的新变化。由于人员变动快、工作兼职多,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队伍缺乏稳定性,造成一些党组织负责人“半路出家”,党务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也相对欠缺,在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党建工作创新探索方面能力不足,对搞好党建工作存有畏难情绪。
五、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结合改制企业的特殊性,针对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使党组织在改制企业发展中发挥堡垒作用,使党员以新的身份在新环境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仍是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创新的课题。
一是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出资人支持党建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改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引导出资人转变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消除疑虑。上级党组织应采取定期联系、召开征求出资人意见座谈会、在重大节日到企业慰问等活动,指导开展党建工作,了解企业发展所需,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让出资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怀。推荐支持党建工作的出资人参加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为其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供平台。在评先评优、推荐劳动模范、政策扶持等方面,对重视、支持党建,党建工作扎实有效的出资人优先考虑,激发重视和支持党建工作的动力。注重联系培养,吸纳条件成熟的出资人加入党组织。注重发现、培养、树立出资人支持党建工作的好典型,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
二是创新方法,全力破解党员管理难题。改制企业党员管理难,根本问题就是流动性大。要实现党员流动无障碍、组织生活有保障、党员活动有保证,只有不断地创新方法,探索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无缝隙管理机制,全力破解管理难题。对离开企业的党员,及时为其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对一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应主动帮助落实转入地或其户口所在地党组织。对确实不愿转走的,可以先办一个临时组织关系转移。对已经退休的,协调居住社区的党组织,或办理关系转移或就近参加组织活动。对流入党员,则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协调落实组织关系转移事宜,参加流入地的组织生活,尤其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解决生活困难,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流入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三是转变观念,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指导和引导改制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重新认识党建工作的意义和党组织的作用,转变观念,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努力服务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积极投身到生产经营当中去,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骨干和标兵。领导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做广大员工群众的联系人、知心人、贴心人,关心她们的生产生活,倾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疏导好员工群众的情绪,积极化解各种矛盾,重新塑立党组织的地位和威性。通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成为广大员工群众与企业出资人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协调劳资双方利益关系,共同构建和谐企业。
四是强化教育,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通过学习教育,使改制企业广大党员认识到,积极投身改制企业的发展,同样是践行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消除“被雇佣”思想,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让每个党员真正懂得在改制企业同样可以做一名有远大理想、有崇高信念的光荣党员。激励他们“平时工作看得见,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去”,争当永不褪色的旗帜。立足党员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的培训,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更好发挥。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处于决策层、管理层党员的教育,使他们增强组织观念,自觉服从组织决定。
五是积极探索,切实加强党务工作能力建设。引导善经营、会管理、懂党务的党员担当党务工作者,配强党组织班子,尤其要选好负责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建立“立体式”培训机制,按行业分类、区域分布、文化层次、企业需求对党务工作者进行综合培训,着重提高他们抓党务工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党务工作者管理机制,制定党务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年度目标考评方案,将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和过组织生活等内容量化到党务工作者,由他们再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党组织工作制度。坚持党组织党建管理制度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党务工作者置于上级党组织与改制企业的双重管理中,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工作机制。
(作者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