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镇是紫阳县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2011年茶叶综合收入己突破2.5亿元,茶叶企业和茶农效益十分明显。该镇始终坚持 “做大基地规模,做优茶叶品质,做长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总结十条成功经验,在此经验上推广应用,不断巩固、提高、升级茶叶产业化建设,使其持续不断优化壮大。
一是不断加强低产茶园改造。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集中连片,通过改树、改土,改造低产茶园。根据茶园和茶树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刈,重新培养丰产型茶园;修剪后及时挖深槽施肥,增加土壤肥力和茶树营养。
二是持续加强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和管理。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加强未投产幼龄茶园的管理,使其尽快见效。每年发展100亩本地大叶泡苗圃用于基地扩张和专业村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茶园无公害管理。立足市场,加大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力度,增施有机肥,使用紫阳茶专业肥,生产茶园不施化肥,绝不使用农药,搞好采摘加工、包装贮运卫生。
四是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有较强实力企业投资开发茶叶产业,全镇3家规模茶叶企业,综合产值今年2.5亿,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加工。
五是不断加大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采取培育“两头”的方法,对规模企业加强服务,对小企业进行在技术、资金、管理上进行倾斜。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推进茶叶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品牌走向名牌化,进行市场开拓。
六是不断强化县内市场建设和县外市场开拓。加快茶叶交易市场的扩建,增强其对西安、宁夏、新疆等地的联通作用;鼓励支持骨干企业、流通大户开拓省内外市场,构建茶叶销售、信息收集网络。
七是持续做大宣传和茶文化建设。围绕“红椿茶、绿色食品”的主题,打造“盘龙茶业”和“紫阳春”两种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红椿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结合文化资源开发,发展地域特色茶文化,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文化氛围。
八是深入推进“全国富硒绿茶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好茶园示范园区建设,将盘龙茶业生态观光示范园建设成集生态、生产、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综合休闲圣地,逐步使红椿茶叶企业成为全国最知名企业,茶叶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九是加大加强茶叶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发红茶,开发夏秋茶,做好陕青茶,促使群众和企业在春夏在茶园上做足文章,带动农民在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增收,加速“一村一品”和茶叶专业村建设,同时,继续在茶庄、茶馆等茶饮业上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徐彬彬)
一是不断加强低产茶园改造。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集中连片,通过改树、改土,改造低产茶园。根据茶园和茶树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刈,重新培养丰产型茶园;修剪后及时挖深槽施肥,增加土壤肥力和茶树营养。
二是持续加强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和管理。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加强未投产幼龄茶园的管理,使其尽快见效。每年发展100亩本地大叶泡苗圃用于基地扩张和专业村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茶园无公害管理。立足市场,加大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力度,增施有机肥,使用紫阳茶专业肥,生产茶园不施化肥,绝不使用农药,搞好采摘加工、包装贮运卫生。
四是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有较强实力企业投资开发茶叶产业,全镇3家规模茶叶企业,综合产值今年2.5亿,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加工。
五是不断加大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采取培育“两头”的方法,对规模企业加强服务,对小企业进行在技术、资金、管理上进行倾斜。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推进茶叶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品牌走向名牌化,进行市场开拓。
六是不断强化县内市场建设和县外市场开拓。加快茶叶交易市场的扩建,增强其对西安、宁夏、新疆等地的联通作用;鼓励支持骨干企业、流通大户开拓省内外市场,构建茶叶销售、信息收集网络。
七是持续做大宣传和茶文化建设。围绕“红椿茶、绿色食品”的主题,打造“盘龙茶业”和“紫阳春”两种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红椿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结合文化资源开发,发展地域特色茶文化,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文化氛围。
八是深入推进“全国富硒绿茶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好茶园示范园区建设,将盘龙茶业生态观光示范园建设成集生态、生产、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综合休闲圣地,逐步使红椿茶叶企业成为全国最知名企业,茶叶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九是加大加强茶叶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发红茶,开发夏秋茶,做好陕青茶,促使群众和企业在春夏在茶园上做足文章,带动农民在更深层次、更高领域增收,加速“一村一品”和茶叶专业村建设,同时,继续在茶庄、茶馆等茶饮业上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徐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