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3年《安康工作》>2013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汉阴县漩涡镇旅游资源简介及开发提升建议

2013-03-26 16:34 来源:
字体大小:【

    汉阴县漩涡镇地处汉阴县南部,距县城51公里,东临紫阳县汉王镇,南连上七镇,西毗汉阳镇,北依凤凰山。版土面积187.16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35104亩。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9043户31656人。
    一、漩涡镇旅游资源简介
    (一)中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
    1、凤堰清代万亩古梯田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辅助,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和旅游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于咸同时期大规模建设,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在一身,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200多年来,凤堰古梯田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着,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山地农业技术知识体系的集成、农业生物的“基因库”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凤堰古梯田是一类典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凤堰古梯田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分布在海拔500至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级数均在2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至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绝。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2、冯家堡子遗址
    位于汉阴县漩涡镇东河村,面积为3000平方米。系清代冯氏家族修建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原由城墙和住所两部分组成,城堡设四个门,堡内房屋近百余间。堡子内建筑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土木结构,梁搭墙及抬梁穿斗构架,悬山顶,合瓦覆顶。该寨堡为研究秦巴山地民居选址,建筑风格及民间防御工事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3、太平堡寨址
    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北的山顶之上、依山势而建,北为悬崖,崖下为龙王沟,东为寨子垭,西、南为陡坡。寨址呈不规则的圆形,内部地势平缓,南门高2.2米,宽1.5米,门洞坍塌,门框及两侧石柱刻有“太平堡”和“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等字样。寨址中心立有圆首石碑一通,首宽于身,额题“太平堡”,同治元年款,记重修太平堡事宜。对研究清代中后期白莲教及太平天国起义在当地的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4、茨沟吴家民居(吴家花屋)
    是清乾隆二十一(丙)年,吴氏又一个大家族迁徙陕南堰坪后陆续建造,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该民居坐东向西,呈对称两进式院落,叠瓦压脊,合瓦覆顶,前后檐均有勾头滴水,正房为梁搭墙结构,11架檩。厅房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厅房和厢房有木板回廊。整座建筑除正房外均为青砖砌墙,正房为土坯墙。对研究汉阴地区建筑选址、风格、雕刻艺术都有一定的参考。
    5、黄龙庙
    黄龙庙位于黄龙村六组,黄龙梯田中心位置,魔芋包的西面,距田梁路1公里,有机耕路与田梁路相连。庙宇座西南朝东北,呈三合院式结构。其中,正殿5间,两边各有厢房3间,中居天井。正殿供有黄龙老真人塑像,真人两侧各有战将1名。
    6、漩涡小戏
    漩涡彩龙船,又名“漩涡旱船”,约产生于清朝初期,是长期以来陕南地区以及汉江沿岸影响力较大的民间舞蹈。表演中舞“彩龙船”,唱“花鼓子”和民歌小调。表演情节,主要反映汉江行船的各种动作。此项表演,不仅反映了南方姑娘的欢乐心情,也表露出了姑娘细腻委婉、柔情爱美的性格特点,还体现出了北方人憨厚幽默、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几百年来在古镇形成的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
    (二)漩涡古镇简介
    漩涡镇位于汉阴县南部,汉水穿境而过,隔江与巴山相连。史料记载(汉阴军事志):清初,实行里社制与保甲制并存。雍正后,里社制逐渐废弛。保的所在地叫铺,仍沿用明代驿站“铺”的名称。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汉阴设15铺其中漩涡当时叫堰坪;中华民国初期,仍沿用保(铺)甲制。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铺上设区。全县5个区22个铺。南区仍沿用堰坪;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至1951年5月,县下设区、村、沟、乡4级。漩涡区下辖10个乡。漩涡镇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出陕进川马道必经之路,自古有“秦头楚尾”之称,明、清时期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又有“小汉口”之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漩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次被秦、楚争夺接替管辖,清乾隆年间大量移民,从而成为巴蜀文化、江南文化、荆楚文化接壤交替、兼容并蓄、相互辉映的汉水明珠。漩涡古镇以古民宅、商铺、和古遗址为主要特色,现遗存明、清时期民宅院落及祠堂58间,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建筑风格各异,工艺精湛,木、石雕刻内容丰富;牌楼、庙、庵等。
    二、漩涡镇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建议
    (一)凤堰生态博物馆旅游景点建设
    1、凤堰景区建设
    由景区大门、客运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文化广场、维修后勤区、综合大楼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5亩。项目总建筑面积6600 ㎡,其中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208㎡,客运中心建筑面积4392 ㎡(其中音乐茶座182 ㎡,VIP候车厅243㎡,候车厅465㎡,卫生间212 ㎡,售票室121 ㎡,大厅486 ㎡,迷你影院243 ㎡,调度休息室380 ㎡,设备用房180 ㎡,其他1200 ㎡)。
    凤堰古梯田旅游区包含凤凰山森林公园山顶部分区域、山坡间的梯田、山谷的村落和汉江边边上的漩涡镇区,总体呈现“山顶、山腰、山谷、水边”的立体空间,远期发展与东北部凤凰山和西部汉江整体联动,为未来旅游区空间发展大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交通现状和旅游区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一线四区”的总体格局,远期联合凤凰山森林公园、龙寨沟景区和汉江,共同构筑汉阴县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其中“一线”是指梯田景观观光线,主要包括汉漩公路(黄龙和堰坪段)和茨沟至群英村的通村公路。梯田景观观光线贯穿整个旅游区,长约31公里,连接凤江梯田、堰坪梯田、东河梯田和群英梯田,沿途设置最佳观景点,形成凤堰旅游区内梯田景观观光游线。四区:山地游览观光区、梯田景观观光区、客居文化体验区、梯田小镇度假区、山地游览观光区、梯田景观观光区、客居文化体验区、梯田小镇度假区作为旅游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的四个有机体,共同构筑梯田为核、高山为型、文化为魂、养生助推、全面联动的凤堰古梯田乡村生态旅游区。其中梯田景观观光区包含凤江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和茨沟梯田四大梯田景观核心区。
    (1)山地游览观光区
    分区范围:该区位于旅游区东北部,包含郑沟湾、福家湾、庞家湾等和部分大木坝森林公园南部区域,占地面积约7.64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山地观光、山地运动体验、宗教观光、服务接待等。
    开发主题:凤堰印象
    主要建设项目:溜索、滑翔伞、热汽球、高山索道、郑沟湾服务中心、黄龙庙、猴儿寨、玉皇阁等。
    (2)梯田景观观光区
    分区范围:该区位于旅游区中部和西部,包含凤东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和茨沟梯田,占地面积约21.19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梯田观光、茶园观光、农耕文化展示、客居文化展示等。
    开发主题:凤堰之魂
    主要建设项目:凤江梯田、堰坪梯田、东河梯田、茨沟梯田、艺术交流中心、老君关游客服务接待处、凤江茶园、太平堡遗址、多处观景点等。
    (3)客居文化体验区
    分区范围:该区位于旅游区中西部,主要以茨沟为主,规划占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民俗体验、娱乐休闲、老宅观光、服务接待等。
    开发主题:凤堰之情
    主要建设项目:客居客栈、吴家花屋、客居民俗风情村、传纺工艺坊、农耕文化主题馆等。
    (4)梯田小镇度假区
    分区范围:该区位于旅游区西南部,包含漩涡镇区和大矮子沟南部区域,规划占地面积约4.45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风情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服务接待、休闲娱乐等。
    开发主题:凤堰之恋
    主要建设项目:漩涡风情小镇、漩涡码头、老年公寓、长寿山庄、生态度假酒店等。
    (5)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办公区
    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项目占地3600平方米,地点位于漩涡镇中银村。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钢混结构三层,主要由展厅、信息中心、文物陈列室、文物仓库、会议室、办公室、职工宿舍等,同时容纳观众人数900人;广场硬化面积800平方米;观景平台;引线道路、绿化;以及附属配套设施。
    2、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护林防火机构,完善防火措施;植树造林4万亩。其中:生态林1.5万亩、景观林1.5万亩、退耕经济林1万亩(桃、李、桔、茶叶);设置环卫设施、建立景区环卫体系、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无过夜设施的服务部、休息亭和观景台、电力、电讯、给排水设施管线埋地化处理、道路交通、保护林地和耕地等项目。
    3、文物保护
为维护旅游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按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现状,符合适度开发和加强保护的目的,考虑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整个风景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资源有限利用区--以规划区内景观、水源林为主体,包括凤堰梯田、水源地、保护性村落、遗址、灌丛在内的区域。)、二级保护区(生态景观敏感区)、三级保护区(建设开发利用区)。建设主要围绕以梯田保护、花屋保护 、古寨保护、生态绿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进行,主要包括:无过夜设施的服务部、休息亭和观景台、电力、电讯、给排水设施管线埋地化处理、道路交通、保护林地和耕地等项目。
    4、村寨:村落风貌以白墙红顶和白墙青瓦为代表的房屋构成旅游区内另一特有的景观。区内散落于谷内和山坡间的农户房屋均以小路或通村公路相连接,掩映于山间绿意之中。从山间观景台上望去,农户、小桥、流水、小路与梯田、青山、蓝天、白云自然融合为一幅富有独特韵味的画卷,需进行整体民居改造。
    5、民居:特色民居,迁入的湖广移民将江南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符号带入汉阴,在凤堰旅游区形成以湖南民居为主的建筑,主要有吴家花屋、冯家堡子、周家堡子、粟家老屋等老宅,这些民居建筑整体为抬梁及梁架搭墙构架,两坡水,合瓦覆顶,勾头滴水檐,土墙灰瓦,具有明显的湘中民居风格特点,兼有北方民居特色,对研究旅游区梯田的开垦和清代湖广移民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待进一步修缮。
    6、堡寨:石寨遗址清末民初当地居民为躲避匪徒在山顶修建寨子,主要以石材为主,现主要遗留太平堡、天巴寨、大巴寨、猴儿寨、钟合寨等石寨遗址,其中太平堡遗址保存较为完整,位于堰坪村北的天宝山顶之上。寨址呈不规则的圆形,内部地势平缓,南北宽120米,东西长150米,寨墙保存完好,高3-5米,宽0.8米。现除西门外,东、南门保存完好,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对研究清代两次农民起义在当地的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判定凤堰梯田修建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根据现状需进行复古修缮修复。
    7、庙宇:宗教场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区内宗教文化繁荣昌盛,形成了佛道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文化奇观,也留下了黄龙庙、玉皇阁、观音堂等宗教设施,需完全修复。
    8、农业:农耕文明,旅游区内的居民世代以农业为生。现在部分年青人纷纷外出打工,在外发展,但农业始终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荒弃,延绵山体上万亩的梯田种植着各类农作物。世世代代当地居民在农田中所形成的耕种方式、农具、灌溉及生活习俗都成为旅游区特有的资源。因此,改变种植经营模式,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耕文化体系建设。
    9、电力电信建设
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建成后将满足景区内用电,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凤堰古梯田旅游区将以综合性的功能定位、广泛的市场覆盖面,满足旅游、摄影、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种需求,成为汉阴县旅游网络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旅游热点和西部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明珠。
建设布局完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基本传输网、交换、区域传输网络及各类业务网络。电信线路的敷设方式为地下通信电缆,景区内电信设施建设应对当地自然生态及景观不造成影响和破坏。堰坪、茨沟、东河、黄龙、漩涡镇区等在现有基础上扩容,发展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
    10、给排水建设
    (1)给水建设:
    用水量估算:
    用水量标准分为农村居民、住宿游客、散客三类,按以下供水标准进行分配。
    农村居民平均用水量:80L/日
    住宿游客平均用水量:300L/日
    散客平均用水量:20L/
    建设项目:选取茨沟水库、大巴寨附近的天然水池等水源在台自埂处新建水厂,沿黄龙村至杨家湾通村公路,修建黄龙村及郑沟湾给水管网,与区内给水管网连为一体。
供给方式:采用DN150从漩涡、堰坪、台自埂水厂引至各用水点,供水管网以直埋方式敷设,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及山体。
    (2)排水建设:区内污水排放采取分区设置、分区集中处理达标后就近排放的原则进行规划;雨水顺地形就近排放,设计坡度3%。
    生活污水排水量估算。按有关规定取污水量为给水总用水量的80%考虑,则近期最高日污水量为650 m3/日,中期最高日污水量为950 m3 /日,远期最高日污水量为1500m3/日。
    中远期在漩涡镇区、茨沟、黄龙村、老君关各设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一处,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或就地排放,但循环利用和排放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规定。
    (二)古镇综合开发
    1、漩涡古镇
    根据《漩涡镇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以汉江水色为本底,以秦巴山脉、生态山镇为依托,以汉水文化旅游为核心,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重点,通过着力保护和科学利用古民居资源和山水资源,使之成为区域内知名的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总体布局为“一带(汉江画廊滨江休闲景观带)、二大旅游区(古镇旅游区、乡村旅游区)、三大景区(汉水文化展览馆、凤堰生态移民博物馆、漩涡镇原生态浴场)。
    打造汉江全流域最经典的旅游示范点,以滨水休闲、水岸观光、亲水娱乐、民俗风情为主。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水色广场、汉江古渡、滨江文化展示廊、滨江夜游、滨江夜景等。
    2、天宝山生态富硒茶园观光区
    天宝山生态富硒茶园观光区所在的漩涡镇堰坪村位于漩涡集镇5公里的汉江北岸,现有茶园1500亩,生态良好,富硒含量高,环境优美,风光迷人。
    3、沿江漂流
    沿江漂流项目受季节影响限制,一般在夏季水量充足时进行,依托喜河水电站可蓄水泄水的优势,可以开发此项体验性亲水娱乐项目。
    4、涉水石路
    在漩涡古渡遗址的汉江天然沙坝,河底均为石质,水流清澈,则可以就地取材,应用开凿山体时获取的大石块,稍加雕磨,置于水流缓慢之处,排成一段一段的涉水石路,与游步道相映成趣。
    5、汉江影视基地
    漩涡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依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穿境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镇内从三国到清末文物点57处,均基本保存完好。同时,镇内森林茂密,山水交融,民风淳朴,可打造汉江流域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6、漩涡镇旅游服务中心规划
    依托漩涡镇政府所在地独有的政治服务功能、经济基础等条件,规划改造乡镇的现有服务职能,加强基础设施、服务接待设施等的建设,增强漩涡镇的旅游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汉阴县乃至汉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综合旅游服务节点。
    作为区域的旅游服务节点,应加强漩涡镇住宿功能、餐饮功能、娱乐功能、购物功能等的规划,用以接待汉水画廊旅游区的游客或十天高速、石(泉)紫(阳)路过道上往来的旅客,规划近期在漩涡镇形成50-100张床位的宾馆或旅馆三家,规划星级饭店2-3个,风味小吃街一处;大型超市2家,汉水风情街。
    (三)道路体系建设
    1、景区道路
    新建黄龙村至郑沟湾道路,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宽6.5 米;扩建凤堰旅游区内部通村公路,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加宽至6.5 米;田凤村通村公路在白龙潭处改线,按三级公路建设,避开现有道路的三处急弯处。新建黄龙村至猴儿寨道路景区内步行道路,路面宽2 米;新建凤江梯田、东河梯田、老君关区块内的游步道,路面宽1-1.5 米。同时根据各功能区的需求在旅游区内修建茨沟、老君关、郑沟湾三处停车场。
    2、外部交通
    汉阴县地处陕西南部秦巴腹地,汉江旅游开发带,西安——安康——三峡——张家界绿色走廊旅游热线上。
    目前西汉高速公路、西康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十天”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安石二级公路、西康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将汉阴对外连接,但目前,石(泉)紫(阳)公路由于设计落后,汉江沿岸土质松软,雨季垮塌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环境的需求,急待改造升级。
    三、效益分析
    漩涡镇旅游项目建成后,经分析及参照省内外同类旅游景区客源市场的增长情况及景区的广告宣传促销效果进行预测,凤堰旅游区近期游客量将达到11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中期游客量将达到4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12000万元;远期游客量将达到8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24000万元。
    项目建成后,将迅速成为汉阴旅游的精品旅游线路,能够大幅度提升漩涡镇及汉阴和汉江流域旅游整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在其带动下将逐步拉长各涉旅行业的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及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汉阴旅游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徐彬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