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3年《安康工作》>2013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让山区群众看病不再难

2013-03-26 16:34 来源:
字体大小:【

   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中高山偏远地区农民群众也能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最近,我们到石泉县进行了专门调查,深感他们在边远区域组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
                                                                                   新情况
    石泉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1个镇,193个行政村和18个社区,总人口18.2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近年来,随着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村级卫生室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地处边远的中高山地区,已经远远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移民搬迁政策的大力实施,偏远高山的农民逐渐搬出大山,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边远农村人口开始逐年减少,相对于县镇和重点村的医疗服务机构来说,偏远乡村卫生室的设备和人力投入也就显得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技术比较落后,村医年龄普遍老化,导致山区群众的医疗健康无法得到保障;二是随着边远山村卫生室服务人口减少,业务收入也就十分有限,村医面临服务工作任务重,工资少不稳定还无长效保障,部分村医因家庭经济生活困难等因素是经常不在岗位,造成百姓看病找不到人,更有甚者干脆放弃了村卫生室工作,这就直接导致部分边远村卫生室功能瘫痪,严重影响了农民就近医疗和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条件。为此,石泉县在认真调研、试点的基础上,在边远山村组建了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破解偏远农民群众看病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新举措
    为彻底解决边远山区群众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救治需求,石泉县结合偏于山村地域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医疗服务新举措,确保农民都能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在边远农村合力规划组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保基本、带偏远、全覆盖”的工作思路,石泉县通过房屋新建、改建、租赁和人员聘用等方式,对全县所有村卫生室进行了建设,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并通过了省市验收,同时统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尚未覆盖的边远区域选定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合理规划组建了30个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片区服务中心管理3—4个边远卫生室,片医实行门诊医疗和巡回服务等制度,负责所管辖片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县财政为每个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预算1.5—2.5万元资金,用于办公用品、基本装备购置及房屋修缮等,切实解决偏远村卫生室机构不全的问题,有效保证了边远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为新形式下村级卫生管理创新了模式,构建了新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招聘临床医生到乡村长期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村级卫生人员是守护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卫士,由于边远村级卫生引进人才难之又难,到村级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员少之又少,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石泉县创新人才使用新思路,按“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原则,利用人才托管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公开招聘30名具有执业助理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到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待遇由县财政按每人每年3.29万元进行补助(其中工资2.5万元、五金0.79万元),由县卫生局和所属镇卫生院考核后发放,有效激发了招聘村医工作积极性,同时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了村级卫生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的现状,为边远区域群众健康牢牢筑起第一道防线。
    ——实施镇卫生院对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该县明确规定,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镇卫生院直接派出到村的一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对其实行一体化管理,要求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配送,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收费标准;要求看病有登记(门诊日志)、用药有处方、收费有票据、公共卫生服务有记录、疫情有报告、合疗有台账;要求实施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管理、慢病管理、卫生监督、巡回医疗进农家;要求将各项医疗卫生惠民政策及时进行传达贯彻落实,村民在服务中心能按政策规定享受门诊统筹报销。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了片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切实有效加强了三级网底建设。
                                                                                新成效
    石泉县在边远山村组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聘请有资质的医生长期稳定开展服务工作,切实让老百姓在医疗保障和健康促进方面得到了实惠,受到了边远山区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
    ——实现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石泉县坚持把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纳入医改整体规划,累计完成投资总额6521万元,11个镇卫生院和165个村卫生室均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本着方便群众、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今年又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尚未覆盖的57个边远山村组建了30个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县卫生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在边远山区组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县政府每年就要增加财政投入170万元,不仅保住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而且也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70多岁的农民邹登海每天只需步行20多分钟,就可在两河镇艾心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心脏病治疗。36岁的程书安原来是一名“赤脚医生”,经县上公开招聘选拔后成为艾心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长期驻扎的乡村医生。程书安说,他每天都要接待附近20多名农民就医,该村以及周边光明、先锋、潼关等4个村的近2000名山村农民直接受益,基本实现了小病、常见病就地治疗,群众医疗负担明显降低。据了解,全县组建30个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有效惠泽了边远地区3万余农民群众。据初步估算,全县组建片区服务中心以来,免除了边远村民往来城镇和山村之间的奔波,农民到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就诊人次达到了1万人次,约占全县年门诊量的4%。由于合作医疗报销也延伸到了村级,并将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今年以来在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门诊报销共有1万人次,报销金额达60万元,边远地区农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是大幅提升。
    ——确保了边远群众也能公平享受公共卫生服务。走进片区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县卫生局统一制作的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安全、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十项工作“管理制度”、片区医生“行为规范”和“工作职责”,墙上还悬挂着药品管理记录册、慢性病人管理记录册、疾病控制记录册、儿童预防接种登记表等系列表册,每本登记簿里均详细记载了当地及周边村民的个人健康信息。边远山区能享受到如此的公共卫生服务,在云雾山镇楸树坝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二十余年的“资深”村医冯尚平感叹说:“如今政府正式聘用了我们,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将严格按照上级规范管理的要求,继续常年奔波在农村的“小天地”,努力践行“土大夫”的神圣职责,一心一意为边远农民群众提供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努力用良好的业绩和促进群众的健康回报社会。”
                                                                                  新启示
    石泉县创新在偏远山区组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其成功的做法给人以有益启示。
    启示一: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益性。随着统筹城乡的加快发展,一段时间以来,边远村卫生室曾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在为农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中大打折扣,引起了群众的极为不满。石泉县创新改革的经验表明,越是在困难情况下,越是在偏远山村中,越要保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该县政府“兜底”在偏远山区组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夯实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启示二:坚持推进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泉县站在高度关注民生,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财力保障,着力推进和完善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保障了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也能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启示三:坚持县对基层卫生事业的人才技术支持。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能不能办好,群众对其服务满不满意,关键在于人才,懂基本医学、精于公共卫生、恪守职业道德和精神的人如果能在乡村长期留得住,则一个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越有效率。石泉县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坚持“县聘、镇管、村用”的原则,从乡村“赤脚医生”中为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了一批有资质的乡村卫生服务队伍,财政投入解决乡村医生的工作经费和保持,购买“五金”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养老和后顾之忧,有力地充实和稳定了村级卫生服务队伍。
(责任编辑:杨海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