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3年《安康工作》>2013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03-27 08:13 来源:
字体大小:【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非木质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采集、旅游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游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必然要求,是建设 “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核心内容,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宁陕的重要举措,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10月中旬至下旬,我部采取县镇联动的办法,先后深入到新场镇、丰富镇、金川镇,通过走访座谈、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取得的基本成效
    截止2011年底,全县林下经济总规模超过30万亩,总收入达到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占到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65%左右。
    (一)干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11年底全县板栗园累计达到21万亩,核桃园达到10.7万亩,干果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30余万亩,全县农民人均近5亩,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覆盖了90%的村组和70%以上农户。2011年全县板栗产量3320吨实现产值1660万元,核桃产量1166吨实现产值2332万元,干果产业为农民人均提供收入684元。丰富镇和平村村民王小红,现有核桃园5亩,有挂果树60余株,今年核桃产量1800余斤,收入达到一万多元,家庭人均近2000元。
    (二)林下种植成效初显。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产业覆盖了全县江口、旬阳坝、皇冠、新场、太山庙、四亩地、广货街、金川、丰富等11个镇。2011年全县林下药材产量达到1932吨,收入5200万元。其中新发展猪苓35万窝,当年新翻12万窝,产量达到420吨、实现收入2500万元。新发展天麻83万窝,产量1532吨、实现收入2700万元。截止2011年底,猪苓、天麻地存总量达到182万窝预期产值3.1亿元,其中:猪苓地存102万窝可实现产值1.53亿元,天麻地存80万窝可实现产值1.6亿元。旬阳坝镇种猪苓8万窝,其中2011年新种猪苓5万窝,当年开挖3万窝,实现产值750万元,此项产业全镇人均收入达2038元,猪苓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众形象的把猪苓称为“黑色乌金”。尝到甜头的药农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窝一头猪、十窝一头牛、百窝万元户、千窝小洋楼”。丰富镇北沟村2011年发展天麻12万窝,收入7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全村500窝以上天麻种植大户80户。
    (三)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已覆盖12个镇,全县有70%的村和35%的农户万余人从事袋料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县也成为陕西省的食用菌生产大县,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赢的良好格局。袋料食用菌年生产1680万袋(草腐菌180万袋),产量达到3230吨,实现综合产值1.2亿元;同时野生菌开发初见成效。金川、丰富等乡镇收购林下黄丝菌、牛肝菌80余吨,采取速冻、盐渍等方式加工成产品60余吨,产品远销昆明、西安大都市,深受消费者青睐。旬阳坝利用科学技术反季节生产食用菌,2011年完成130万袋,其中夏菇100万袋,冬菇30万袋,菇农342户,平均每户3800袋,产业覆盖率达71.8%。纯收入292万元,平均每袋净利润2.3元,全镇食用菌生产人均收入1803元,占人均纯收入4342元的41.5%。
    (四)林下特色养殖异军突起。全县各地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生态猪、林下养羊、养蜂等特色养殖业,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县发展森林鸡18万只、生态猪800 余头、林下养羊1.3万只、养蜂2万余箱,实现产值 5600万元。金川镇小川村返乡大学生胡理凯,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林下养殖的新路子。从2008年开始,通过租赁林地发展林下畜禽养殖,目前养殖兔子800只、生态猪300头、林下鸡1000只。养殖的生态猪出售价格高于普通猪肉市场价格的两倍,产品直接销往西安,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养殖热情。
    (五)生态旅游产业态势良好。2011年底全县累计引进生态旅游项目资金10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皇冠朝阳沟休闲度假、上坝河森林公园等六大景区,已完成投资23亿元,建成农家乐212户,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其中农民直接增收近2500万元。皇冠镇引进西安海荣集团投资15亿元开发生态旅游,目前该集镇新建70余套集中供水供暖的村民安置小区一个,新发展农家乐20余户,农家宾馆8家,土特产销售等各类商铺31家,新增运输车辆38台,创造就地务工岗位270余个,直接围绕旅游从事三产服务的人员达到650余人,仅餐饮住宿收入近800万元。距西安一小时车程的广货街镇蒿沟村,近年来累计引进项目9个资金40多亿元,全力打造秦岭生态旅游第一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共发展农家乐85户,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0元。
    二、影响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尽管林下经济已成为宁陕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基本实现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发展格局,但是与其他地区比较,宁陕人均50亩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经营粗放、效益偏低等诸多问题。福建省永安市(县级市)与宁陕地貌特征相似,总面积2941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6.5万人,森林面积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86.2%,农民人均拥有林地15.5亩。2011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75.7亿元,是宁陕县的31倍,人均林业收入达3842元,几乎与宁陕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平。实践证明宁陕的优势在林业,希望在林下。通过调研,发现我县林下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经营管理程度低。近年来,我县食用菌和干果产业已具一定的规模和产量,但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龙头牵动,依然是小而散、管理粗放,缺乏规模效应,总量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知名度不高。今年全县12个镇有4000余农户从事袋料食用菌产业,覆盖率不足30%。产品过分单一,缺乏珍稀品种,且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流通环节的大块蛋糕由外省客商切走,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不大。干果产业农户覆盖达到70%以上,但是普遍管理粗放,基本是自生自灭、靠天增收。目前全县已经建立的各类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社有13个,但规模偏小组织层次低,除寻宝猪苓合作社外,基本不能正常开展合作经营。
    二是产品市场情况不清。近年来我县猪苓、天麻等地道中药材发展很快,对生产规模发展重视。但对产品的市场预期缺乏明确认识,市场情况不清,且缺乏与药企直接联系,加强合作的认识,猪苓产业无深加工、高产品附加值产品。丰富镇的天麻种植有一定的规模,但目前都是客商上门收购,产品的市场流通不明。
    三是林地条件制约因素大。我县林地面积尽管较大,但地形复杂、坡度大、土层薄、岩石多,发展林下经济受到一定限制,林地综合利用率不足50%。除开沿路沿大河区域外,多数林区林地水、电、路相关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落后,且开发成利用成本很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新场镇现有林地面积12.3万亩,综合利用率只有35%,其余均为山高坡陡难以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丰富镇林地面积9 万亩,林地条件相对较好,但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也只有50%。该镇北沟村村民周成贵,现有各类林地 120 亩,已经种植猪苓2000  窝,培植银杏、杜仲1300株,繁育红豆沙等珍稀苗木5  亩,在当地是一个林下经济发展大户,其预期产值已过百万,但林地面积利用率只有40%左右。
    四是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四是一些农户和干部对于林下经济的概念理解不清,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高,认为抓林下经济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五是农户发展资金缺乏。据调查目前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比较缺乏,一些涉农贷款难以落实。如林权抵押贷款我县已经实施近三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施不够到位。根据调查:第一,政策宣传不够,林农对该政策的知晓程度极低,一些镇村和农户不知道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第二,部分农户信用不高,有陈欠贷款记录,风险大金融部门没有积极性。第三,有的农户认为林权抵押贷款周期较短,放款额度小,审批手续繁琐,获取贷款的机率低, 因而不愿意采用这种途径。第四,目前信合联社在基层服务网点布局不全,梅子、丰富、新场三镇尚无服务网点,相关业务委托附近镇网点代管。这既给信贷业务工作带来了不便,又增加了农户的办事成本,农户意见较大。据丰富镇北沟村村民讲,他们到广货街一趟办事,仅路费来回要花一百余元。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2007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林下经济”这一概念。随后温家宝总理在多次考察、座谈中都提到了发展林下产业的重要性。可见国家在大力扶持退耕还林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林下产业的发展。而林下经济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它涵盖林下、林中、林上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结合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点。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有效推进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县实践证明,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既有利于使林地尽快产生效益,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又能使农民更加珍惜林地,有利于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巩固改革成果,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随着我县天保、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林地面积迅速扩张。到“十二五”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320万亩,森林覆盖率90.2%,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农民造林积极性,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旅游富民文化兴县”战略的客观要求。我县地处秦岭腹地,是全省的林业生态大县,是国家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县、退耕还林示范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旅游强县。按照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文件要求,被划为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这一特殊使命和限制,保护青山绿水成了我县的一项长期根本任务。同时,青山绿水又成了我县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和品牌,林业和生态是既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又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因此,发展林下经济使农民不砍树、少砍树也致能富,既保护生态又能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我县实现“旅游富民文化兴县”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也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收入60%左右来源于林下经济,2011年全县林下经济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新场镇2011年养蜂、猪苓、食用菌三项产业收入460万元,人均增收406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8%。我县农村人才、技术、资金条件还比较落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短期内不可能依赖高新技术来实现农民增收,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林下经济,农民容易接受掌握。林下经济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林下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我县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
    四、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按照挖掘潜力、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的思路,在全县形成“林下抓种植、林中抓养殖、林间搞旅游、林上搞采集”的立体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县林下经济规模达到100万亩,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把林下经济做强做大,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一是干果产业不放松。要实行科学管理,优化品种,实行林下复合经营,促进提产达效。二是林下种植上规模。积极改良林下种植模式,进一步拓宽林下种植品种,在抓好现有猪苓、天麻种植的同时,积极开发茯苓、西洋参、黄芪等适宜我县生长的新的特色林下种植项目。三是林下养殖求突破。重点发展林下养禽、养猪、养羊、养蜂、养兔,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林下人工养殖,生产更多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生态养殖产品。四是食用菌抓精品。要稳定规模优化品种,实行专业化、工厂化生产,积极开发林下野生菌类,培植地方乡土珍稀菌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五是生态旅游提质量。抓好旅游规划落实,快速推进景区景点和综合配套能力建设,规范开发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我县生态旅游吸引力。六是林下采集重特色。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对我县松脂、生漆、栓皮和猕猴桃、五味子及红豆杉、树桩树兜等林下各类非木质资源进行科学采集、规范培植、持续利用,开发系列林下特色产品和旅游商品。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种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是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的方法,积极培育县内龙头企业。一方面继续把现有的秦南菌业、寻宝合作社、甜蜜公司等小微企业和林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种植户、养殖户和各类社会主体新办领办林下产品收储、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县外客商到我县兴办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实现林下经济产品与市场对接。三是集中人、才、物,重点抓好林下经济园区、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大户建设。
    (三)建立协调推进机制。一是县政府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机构,挂靠县林业局,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二是明确部门和镇上分工,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尽职尽责,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和行业优势,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出力献策。三是研究制定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制定出台宁陕县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组织编制全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四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对县对镇和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成效突出的镇给予表彰奖励,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完善工作机制。
    (四)完善扶持引导政策。一是落实完善林地开发管理政策。进一步规范县镇林权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林权抵押落实力度。对发展林下经济所需的用材给予优先保证。对新建的速生丰产林优先安排采伐计划,对非林地上的林木由林住随时办证采伐。切实要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以发展林下经济名义乱占林地破坏林地。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重中之重,优先接纳林下经济客商,大力扶育各类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县政府每年筹措1000万元林下经济发展基金,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扶持促进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技术推广、林下经济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的发展。对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商贸、林业、扶贫等部门符合条件的项目和资金,县上实行捆绑整合,集中优先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县上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五是鼓励干部发展林下经济。借鉴市县已下发的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技术干部创办、协办畜牧产业的做法,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走出办公室投资创办、协办各类林下经济实体。
    (五)强化科技综合服务。一是加强与省级乃至国家级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在我县建立研发基地,积极开发我县林下资源,培育乡土特色品种。二是认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系统整合我县农林水部门人才技术资源,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建设。三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培育农民技术骨干。四是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由各级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联系包挂,培育典型,以点带面。
    (六)扎实推进品牌战略。林下经济产品最显著特色就是“绿色有机无公害”,这是其区别传统种养业的最大优势。制定发布我县干果、食用菌、中药材、林下种植养殖等地方标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产品标准、包装、注册、营销、宣传。由各业主积极配合,由县上各职能部门认真负责,切实做好我县“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原产地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力争3到5年内培育10个林下经济知名品牌,努力提高宁陕林下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董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