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政研工作>2013年《安康工作》>2013年第二期 > 正文内容

“人文安康”建设的重点是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2013-03-27 08:13 来源:
字体大小:【
    安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人文安康建设的意见》,这对于深入推进美好安康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安康是农业市,总人口3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人文安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这是“人文安康”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人文安康”的载体和抓手,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文安康”建设要以增强人文观念、提高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打造人文环境、塑造美好心灵、建设精神家园为战略目标,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两个重点,深入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
    1、深入实施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工程。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组建集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村组文化活动室,实现公共文化网络设施在农村的全面覆盖。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公益性文化稳定增长机制,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的幅度,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引导城市文化产业资本投向农村,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启动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的原则,放宽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入农村文化产业;广泛招商引资,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
    2、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实现全面覆盖、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有线网络等方式有效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要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快对无线台站设备的更新改造,认真做好日常设备维护,提高节目传输覆盖质量和收看、收听效果,保证户户通、长期通;要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完善“村村通”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机制,成立县、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中心,加强维护,巩固成果,防止“返盲”现象发生。
    3、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把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作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服务网点,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100%的县、乡镇,并实现“村村通”;要加快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丰富共享工程服务内容,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尽快建设能够满足农村需要的图书、讲座、戏曲、电影、专题资源库,并将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群众急需的实用技术资源整合进来,丰富资源内容;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对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工程网站在线服务质量,县级分中心要提高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乡镇基层中心和村基层服务点要提升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合作共建,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共享机制。
    4、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我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建设速度慢,没有达到全覆盖;二是藏书量不够,质量不高。现有的书屋都没有达到“图书1000册,报刊30种,电子音像制品100种”的基本要求;三是建章立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加大布点密度,加快覆盖全部行政村并延伸到自然村寨院落,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要在出好书、配好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上动脑筋,图书出版单位要对“三农”图书内容进行选题调研,尽快推出“农村书库”系列出版物,出版一批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书,保证需求对路;要在管好书、用好书,让“书屋”真正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制定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要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书屋”保持长久活力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管理、村民共享的原则,建成后的“农家书屋”产权一律属于全体村民所有,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鼓励支持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创办个人书屋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
    5、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我市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文化人才短缺:一是数量少,每个乡镇都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二是年龄大,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时期因宣传需要而培养出来的文艺才能,现大都在55周岁以上,参加活动受到身体等因素的限制;三是素质低,民间文化缺乏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人才是关键。一要培育文化骨干队伍,加快建设熟悉业务、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业务骨干队伍,充实乡镇、街道、社区文化站的编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保障福利待遇;二要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采取文化部门委派、与辖区内文化单位挂钩,街道、乡镇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聘请等方式组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辅导员,指导农村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三要发展群众文体队伍,建设群众业余文体团队、文化中心户、各类文化协会,培育和发展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文体团队,加强管理和指导,提高基层群众业余文体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四要保护民间艺人队伍,民间艺术人才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文艺作品是农村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像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汉滨龙舟风俗、旬阳道情皮影戏等,要大力保护和培养这方面的艺术人才,对民间艺人实行补助,让他们带徒授艺,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6、深入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在“送、建、派、教、用”上下工夫。“送”就是每年组织送戏、书、设备及送医疗卫生、法律知识等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建”就是每年有计划建设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科普、医疗卫生、普法等示范乡村、示范园区以及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派”就是每年组织一批专业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法律工作者到农村;“教”就是组织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人员,深入农村,培训农民,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用”就是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果的延伸和转化,促进农民群众自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7、深入实施农村文化产品开发工程。引导文艺工作者和本市的文学作家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学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宣传文化领域的有关专项资金要向农村题材重点选题倾斜,加大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和文学作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使用、改编并为农民群众演出。市委宣传部门要组织农村文化优秀作品评奖,每年奖励一批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报刊、电台、电视台对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刊发、播出、宣传评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8、深入实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很大,像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小场子、汉滨龙舟风俗、平利弦子腔、旬阳皮影、汉阴陶土制作、纸伞制作、皮弦制作、棕叶扇子手工制作等都得到了开发和保护。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以及“民间艺术家”、“民间工艺师”等评选命名活动。我市的文化古镇已批准有:石泉城关镇、旬阳蜀河镇、汉阴双河口镇、白河城关镇等,要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街镇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并积极开发,创造条件,争取命名审批。要在全市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和公共推介力度,培育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艺、名品。
    9、深入实施农民工文化关怀工程。政府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工业园区、企业、工地、社区等,建立文化娱乐设施,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技、送文艺节目等“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不断改善和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工会组织和文化业务部门,要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和各类体育竞赛,对他们中间一些爱文艺、有天赋、能说会唱的文化人,进行艺术培养和提高,组织农民工自创、自编、自演一些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文艺节目,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文艺活动品味;企业要把农民工当着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一视同仁,给予更多关心关爱,让他们共享企业文化设施,共同参加企业文化活动。以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10、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的文化扶贫工程。要将边远贫困村组、搬迁移民居住区、少数民族聚居的村镇作为农村文化扶持发展的重点,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这些地方配置,把更多的文化项目向这些地方安排,把更多的文化服务向这些地方延伸;发挥城市文化对贫困地区的辐射和服务作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进城市文化单位与贫困行政村结对共建和文化帮扶;要加大对红色旅游区的文化投入,改善交通设施,改扩建革命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和革命烈士陵园,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责任编辑:李登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