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首 页>中共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专题专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 正文内容

王安石的自律与内求

2018-04-11 17:18 来源:
字体大小:【

性情简率,不事修饰,饮食粗恶,从不在意

  王安石变法,激起各利益攸关方的思想和情绪的反弹,在对王安石及其事业的批评意见中,最为刺耳的则是对王安石人格与人品的反面看法,尤其以苏洵所写的《辨奸论》最具代表性。

  《辨奸论》中使人印象深刻的在于对王安石生活习性的刻画,及通过这样的刻画暗示王安石的“不近人情”。比如《辨奸论》里暗示王安石衣垢忘浣,面垢忘洗,其实,这一点并非完全出自毫无依据的面壁虚构和不着边际的造谣。

  王安石性情简率,不事修饰,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从不在意,甘守淡泊,排斥虚华。王安石在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前,曾与友人一同到寺庙里洗澡,友人偷偷地给他准备了一件新衣服,并把他的旧衣服拿走了,等到王安石出浴,友人的随从就将新衣服拿给他穿上,但没有告诉他实情。王安石很自然地就穿上了,却没有任何异样的表情。

  王安石在饮食上的表现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后,有人讲他喜欢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听说后就很困惑,说王安石平日对饮食从来不挑挑拣拣,怎么突然喜欢吃獐肉干,就问负责王安石饮食起居的随从是怎么回事。随从回答说相公每次吃饭不吃别的东西,只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就问,吃饭时你们把獐肉干放在哪个位置,随从回答说放在最靠近筷子的地方。王安石的夫人就说,明天吃饭时你们把别的食物放在靠近他筷子的地方试试。后来果然靠近筷子的食物吃完了,獐肉干却剩下了。大家这才明白,王安石对食物并没有特别的喜好,什么东西放在他跟前他就吃什么。

  招待亲属,饮食也很俭素。王安石当宰相后,亲家的一个儿子到京师办事,顺便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他穿戴齐整去了,心里想着宰相必然是好酒好肉地款待。然而日头过午,王家的随从端上了一些烧饼和蔬菜,还有少许的酒和烤肉,接着马上就上了米饭,旁边放置着菜羹。他因为与王安石有亲戚关系,平时又颇为骄纵,只吃了几枚烧饼,而且是只吃烧饼的中间部分,把烧饼的四周却留着,王安石神情自若地将他吃剩下的烧饼的四周吃了。此人因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王安石用心太专,不是沉思于学术,就是用心于政事,对生活细节完全是粗线条处置,以至于有人看他生活太简朴,怀疑是他伪装的。这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了。其粗线条的生活态度,也包括他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很长时间不洗澡,衣服脏了,也不及时浣濯。原本,王安石这种俭约的生活作风和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是被当时人赞许的,“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自苏洵《辨奸论》一出,尤其是变法全面铺开后,随着反对的声浪越来越高,士大夫阶层对王安石的评价越来越低,逐次趋向人身攻击。他们把王安石看作有异于人类的动物。王安石年轻时,身上的皮肤像蛇皮一样,他的几位舅舅看不起他,暗地里议论王安石说,这个家伙今后也想做官吗?朝廷内士大夫对王安石的丑化更加恶毒,傅尧俞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有一个獾进入了他的房室,过了一会又不知所终,所以王安石的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獾郎。有一位官员问当时的道士王仔昔,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后代?王仔昔说,王安石是天上的野狐精,怎么会有后代?獾与狐都是小型哺乳类动物,但都被用来诋毁王安石的人格。对所要贬损的对象从外貌上进行丑化,是古代政治斗争常采取的手段之一。但是直接将政治对手指斥为不是人类,就未免太过分了。

  黄庭坚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因此而遭到贬谪,但是他对王安石本人的学识和道德水平却既欣赏又敬佩。他曾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讲求自律,修身讲求“内得于己”和“自治”习惯的养成

  王安石虽曾位极群臣,尊荣无比,但却简朴低调。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罢相后,他回到南京居住,起初还有个“判江宁府”的官衔,但他一直没有到知府衙门去视事,到第二年的六月,他连这个官衔也辞掉了。他在江宁府城东门到钟山的半道上为自己建造了住宅,晨暮诵读不辍,过着山林隐士和乡间老翁一般的清平生活。平日骑一头驴,带着僮仆游览山中寺庙。想进城,就乘小船,未曾乘马和乘轿。所居之地,四面没有人家,那座房子也不过仅能避风遮雨,又没有围墙,看上去就像一座旅舍,有人劝王安石修建垣墙,他以沉默做答复。

  1085年,王安石生了病,以舍宅为寺,宋神宗赐名报宁寺。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病痊愈了,就在江宁府城中租了几间屋居住,竟然没有再建屋宅。

  受过苏轼“乌台诗案”牵连,受变法派政治打击的王巩(1048-1117)有过一段关于王安石晚年生活的记载,其大意是:王安石回到金陵,居住在钟山脚下,出门就骑一头驴。我曾经拜访过他,我退出以后,看见他骑驴而出,一个随从牵着这头驴,我问王安石准备到何处去,他回答说,如果随从在驴的前面,就听从随从的意见,到哪里去都行;如果随从跟在驴的后面,就“听从”驴的意见。出门后,或坐于松石之下,或访问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庙。随行的时候也带着书,或骑在驴背上读,或小憩诵读,用一条布囊装着十余块饼,自己吃完了,就让给随从吃,随从吃完了,就给驴吃。遇见田野间人持饭奉献的情况,王安石也欣然接受。

  在宋代官僚阶层中,三妻四妾实为常见,但王安石无姬妾、无侍女,亦不储家妓,在官邸相府也没有营妓和官妓。夫人吴氏曾经为他买了一位侍妾,当他了解到事情原委(“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后,于是通告了她的丈夫,令其夫妇相聚,并且赏赐给他们不少的钱财。以上这段记载,出自对王安石人格及其事业百般诋毁和丑化的邵伯温之手,尽管邵氏极力丑化王安石,但对王安石的素养,有时也不得不做出另一番解释:“王荆公天资孝友,俸禄入门,诸弟辄取以尽,不问。”

  王安石重德轻色,在北宋士大夫中显得特别突出。一次,王安石经过扬州,他的朋友刘攽作地方官,强留他住几天。晚上宴会时,刘攽把官妓叫出来歌舞,王安石神色大变,坚决不肯就座。刘攽与他辩论很久也无法说服他,只好去除官妓的陪伴,王安石这才落座。

  王安石为人严谨,将人的品德、操守、气节纳入修养功夫来考量。节制欲望、以理统情在王安石看来是提升精神境界之必有途径。他讲求自律,主张“圣人内求”,修身讲求“内得于己”和“自治”习惯的养成。“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王安石终身保持着好学的精神,宋人一向予以高度的评价,即便是他的政敌都不能否认。他酷爱读书,即便在寝食之间都手不释卷。有一天,王安石大会宾客,他忽然大笑,人们诧异而问其故,原来是他突然想到了《周易》两个卦的意思。这种对知识的痴迷,难道不是世间最宝贵的精神吗?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拥有坚定信念,有排除一切阻力的勇气和高风亮节的操守,以及好学不倦的精神和廉洁自律的态度,王安石不失为中国古代官员中的一股清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