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坚强堡垒作用,以推进“三变”改革为统揽,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推进党建与“三变”改革深度融合,用村级集体经济撬动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营主体、贫困户“三赢”目标。
支部示范引领,聚集资源“带活”集体经济。出台《汉阴县增加贫困村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细则(试行)》,提出:“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的前提下,将投入到贫困村贫困户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各类社会扶贫资金等,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为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方向。各镇分别在贫困村内选择村级班子队伍过硬、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作为“三变”改革试点村,指导开展集体资产清理工作。各试点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政治引领和牵头抓总作用,将现有村(组)集体积累资金、集体房产、建筑物、机械设备、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未承包到户的土地、林地、荒山等情况全面摸底、造册登记;对能产生效益、壮大集体经济的产权集体积累进行出租、转让,“盘活”本村内生资源,最大化地“盘活、带活”集体经济。蒲溪镇天星村党支部投入3万元将闲置三年的原兴平小学进行改造,成功引进汉阴卓乐电子科技入驻,分别以第一年100元、第二年3000元、第三年5000元租金租给卓乐电子公司,盘活了村级闲置资源,增加了村集体积累,为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牵引作用,集体经济“撬动”资金最大化。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的“牵引带动”作用,将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有力撬动了企业、农民、现有集体经济等各类资本“整合”,切实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平梁镇太行村党支部将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和农户土地、林地等资源折算成股金,融入到“太行村村级资金投资公司”,该投资公司选择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公司按照每年给太行村集体或股东进行固定分红,实现利润最大化;利用太行村内置金融合作社和互助协会资金优势,吸收农户闲散资金入股合作社,通过解决生产难题获得利息收入,产生资金收益。目前太行山经济发展合作社发起社员共23位,其中乡贤社员14位,老人社员9位,入社资金总额106.8万元,其中乡贤和老人股金46.8万元,政府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
创新工作模式,集体经济催生“三变三赢”效应。根据村集体现有资源,通过股份合作、开发建设等方式,依托并创新村级所有、经营方式多样的经济实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村集体、经营主体、贫困户“三赢”目标。一是创新“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涧池镇西坝村将1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资本,在脱贫攻坚重点村(马鞍桥村、王家河村)异地兴建苗圃200亩,与苗木花卉种植大户合作,以合作社形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贫困户流转土地200亩、80余户贫困户实现长期就近务工。该村2016年度村集体收入净增4万元,带动贫困户实现人均纯收入净增500元;蒲溪镇芹菜沟村以村集体为名,注册成立了芹丰农业合作社,村集体将60万元产业奖补中的30万元折股量化到本村75户贫困户,贫困户入股到村集体芹丰农业合作社,实现每年定期分红;三年后可继续履行合同,如不再履行合同,三年后村集体从合作社收回30万元成本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创新“支部+集体经济+企业+贫困户”模式。西坝村党支部借助人口聚集优势,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即:村集体经济以参股形式,投入20余万元到本村移民搬迁小区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从事物业管理、家政、中介、电商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形成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本村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难题,增加村民劳务收入。目前,该项目即将启动运营,业务全部开展后,可实现年利润10至15万元,将带动贫困户50余户。通过盘活闲置资产,用足用活脱贫政策,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解决了村集体资金积累的难题,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了企业融资贵难题,解决了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营实体和贫困户的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