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伙伴们,又到了集体“头脑风暴”时间了。市委政研室除了点评具体材料的“头脑风暴”外,以后每个月还会搞一次共性话题的“头脑风暴”(上一次的话题是“何时交稿为宜”),采取开放式研讨,不管任何单位,只要对政文写作有兴趣,可联系安康市委政研室信息小组报名参加。本期就邀请了市委办公室、安康日报社的同学哦,他们对这个话题更有心得。小研在这里提前剧透,9月份集体“头脑风暴”的话题是“讲话稿中的引例问题”,请大家持续关注安康政研公众号。
8月19日下午,主持人(市委政研室主任、改革办主任陈文斌)在抛出问题之前,对市委政研室跟班学员靳娇参加演讲比赛稿进行了点评,可谓是特殊的“暖场”活动,大家意犹未尽时,本次的话题来了。
主持人:起草调研活动这类新闻稿,很多人说难写。难就难在不像会议新闻稿,有领导讲话稿或者主持词可以参考,摘一摘一级和二级标题就能应对。有的调研活动也用座谈会压轴,但领导多是即兴讲话,准确归纳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然,领导以身作则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研活动不一定非要报道,但代表某种工作导向性的,或者是调研暗访中发现了问题类的调研活动,大家在起草这类新闻稿时,各自的难度在什么地方呢?
主持人请安康日报社的记者小伙伴首先发言(叙事的字体要与别的段落有所区分,这个专题尽量以对话流为主)。
肖 兵:有时候,最后写出来的稿件和调研行程中所接受的信息多少有些不一样,我想到的点和最后应该呈现出来的点,总是把握不太准。
连记者都觉得调研活动的新闻稿难写,都是泪啊。
接下来登场的是市委办从事政文工作的小伙伴,他们参与调研的场合更多,撰写调研活动新闻稿频率高,听听他们的“痛点”吧。
廖 波:有时候现场的表达比较口语化,在转换成书面语言时,总觉得词不达意,写不出领导讲出来的深度。
晏显旭:有时候连续几天的调研活动,在规定的字数内写出新闻稿,尤其是对于领导的一些新观点、新要求的表述,择重比较难。
主持人:政务新闻既有政治性,也有时效性。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是如此之强大,正确表达应该是第一位的,绝不能让受众有歧义。记者或秘书参与调研活动,既要躲在摄像镜头之外,又要巨细无遗地捕捉到现场信息,有很大的学问。我过去的经验就是,任何时候都拿着本子,或者摁下录音笔,边走边记录,回去整理的时候就不会漏掉重要的内容,因为篇幅的要求必须筛选最重要的场景和观点来写,但我们不要恰恰把最重要的漏掉了。即便你去上卫生间,也要找同行的人盯紧,最有新闻元素的也许是你不在的那几分钟出现。
小研走神地想到,某年观看世界杯,我出去买啤酒时,恰恰进球了。
孙明明:调研中领导的观点可以写出来,但写出画面感很难。
柯 龙:有时候将调研座谈会的录音整理以后,感觉自己筛选出来不是最精彩的。在看到你们修改稿子的时候,加上了原汁原味口语化的句子,发现真的能打动人,但我为什么容易忽略掉呢?
主持人:还是上面同学讲过的口语化如何转换成书面语言的问题,转换不等于失真,金句时常是最质朴、最接地气的语言,不能因为转换中把最有营养的话给过滤掉了。
下面就该我们政研室小伙伴登场了,他们的困惑也不少啊。
常 乐:一个是关于新闻稿标题,一般的标题就是讲某某领导在什么地方去调研什么工作。有时候想把标题变一下,以领导在调研中强调的话作为标题,但是实在难写多了;一个就是领导连续几天的调研活动,用一个新闻稿写出来,归类方面感觉比较头疼。
主持人:你不愧是新闻专业的,这两个问题切入了实质。如果标题写某某领导强调,一定要短小精悍。标题太冗长,是新闻稿的大忌,而且八项规定之后对新闻稿字数有规定,用强调式的标题,一般第一段也要写上几句强调的话,在正文中更要处处关照强调的内容,这的确是要写作功力的,否则就会超出篇幅要求。个人认为,对领导调研的场景归类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按时序来写成流水账,我小结时还要谈到。
靳 娇:总感觉一个新闻稿写不长,比如,前两天跟萧主任代表大家去谢坪村资助贫困大学生,感觉几句话就写完了。
萧 诚:本身也不需要写多长啊。
主持人:这是一个菜鸟式的问题。在坐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字数限制生怕写不短,而你是写不长。其实写政文材料也是这样,初学写不长,后来写不短,再后来就收放自如些。为什么写不长,不是活动本身没有意义,是你对活动挖掘不够,等待新闻的人都这样,功课没有主动做够啊。比如,除了资助新入学大学生每人3000元,还买了行李箱什么的,最重要是我们与已经接到录取通知书的4位大学生家庭约定了新民风协议,只要不办升学宴,不收人情份子,大家就会持续帮助解决就学中的困难,会协调大学生假期去园区实践贴补家用,还可以来政研室实习长见识。另外,如果对贫困家庭的情况了解深一些,这方面会有些励志的元素可写,等等。
萧 诚:刚才得到信息是第5位出现了,这一位是被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学一门技术对贫困家庭很实用,我们也要资助。
主持人:这是好事情啊,我们俩别跑题了,把大家带节奏了。回头你给小靳布置一个不用写新闻报道的调研课题,沉下身子下去蹲几天,相信不会无话可写。
主持人小结:客观地说,这个小结的内容,我之前曾经与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薛璞探讨过,对于他的思考与大家一并表示感谢。
调研活动因其场景多、随机性强,给新闻稿的起草增加了难度。在此,提出以下三个观点,供参考。
基础在归类。归类,是对调研内容的筛选分类,便于受众正确获取信息。在归类前,我们还需要做随行记录与录音整理的基础工作。下一步才是对基础性素材的归类,调研如果涉及多个调研点,我们在其归类后分类表述。比如,连续的脱贫攻坚调研活动中,领导可能先后去了若个村查看多个扶贫产业,走访多位贫困户,看望多位老党员,甚至暗访各村工作队员在岗情况,如果单纯按照时序去写,一村一村地写过去,内容会过于庞杂,让人读不出调研的重点和层次来。这就需要归类,可以按具体活动的不同分别归类,不管查看了几个村子的扶贫产业,可以归为“先后看了什么产业”这样的几句话,把相似的要求集中表述出来。归类不光体现在内容上,也可以用场景性的过渡语描述,比如,在会议新闻稿件上用“他强调”“他指出”就行了,但在调研新闻稿中可以把田间地头与群众算收益之类的话真实写出来,进村入户的画面感就写出来了。
真实在细节。这个不用多讲,我要强调的是细节需要复核,地点、人物或者企业、合作社的名称等,都要进一步核实确认,以免张冠李戴,造成不实之嫌。我之前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调研中看望贫困户,笔记本上粗略记下来这家门前帮扶卡上的户主,晚上在起草稿子时,觉得户主像是个男性的名字,而记忆中当天见到的是个年纪大的女同志,狐疑会不会真的记错名字了,后来电话一确认才知道是弄错了,当时户主在地里干活,见到的是户主母亲,因为问了户主母亲“贵姓”,碰巧这一家父母都姓王,就误认为这是户主了,如果事后不复核,就闹出笑话了。新闻稿中如果要涉及到暗访中发现的问题,更应该反复核实清楚,批评人是很慎重的事情,写出来虽然是看到的,但弄清事情背后的原委才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关键在会意。会意,顾名思义,就是理解调研的意图。调研活动往往因其行程紧凑,领导的观点、想法未能全面展开阐述,或者阐述时自己并不在场,到底是问题导向的调研,还是落实政策的调研,起草者绝不能主观臆断,一定要想清楚、问明白,要使新闻稿的内涵更丰满,不被多场景、多提问割裂成碎片化的描述,必须把本次调研的主线勾勒清晰。如果是不熟悉领导风格的记者来起草新闻稿,建议还要查阅这位领导的相关资料,看看他的讲话或者相关政策文件什么的,放在同一语境上写,自然就轻松多了。
另外,调研照片的拍摄,也是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张好的照片往往能最直接表达调研的主题,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如果是领导数天时间的调研中,一般还会穿插一些政务活动,比如,会在调研结束时,向基层领导班子集体反馈情况,会有若干人的谈心谈话活动,不能为了完成任务似的,有照片就行,把政务活动场景拍成调研中的场景,照片中人一多,会造成前呼后拥的误解,这是最引发群众反感的。
个人认为,归类体现条理性,细节体现真实性,会意体现思想性。
总之,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领导作风的展现,新闻稿的正向效果就是引导大家事不避难、真抓实干。起草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使用春秋笔法,而是要更真实、更生动地表达。如果起草者本身不能改作风、转文风,好的调研活动也会写乏味,甚至写走味的。